近日,中國民航局原副局長、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首席專家董志毅,通過新華網《論道低空經濟》欄目就低空經濟的未來發展發表了深入見解。
董志毅&&,低空經濟與通用航空雖緊密相關,但兩者在概念上有着本質的區別。“低空經濟是一种經濟形態,它超越了單一産業的範疇,強調的是多個産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他解釋説,“而通用航空則是一種航空産業業態,主要聚焦於航空器的研發製造、市場運營、飛行服務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
針對低空經濟的內涵,董志毅給出了更為全面和精確的描述:“低空經濟是以通用航空産業為主要發展&&,以傳統通航和新興通航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這一定義不僅涵蓋了低空經濟的核心要素,也突出了其跨界的融合特性。傳統通航飛行使用固定翼、直升機等有人駕駛航空器,新興通航飛行使用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OTL)、飛行汽車等新型航空器。
對於通用航空,尤其是傳統通航如何發展,新興通航如何發展,董志毅提出了清晰的發展目標路徑。
他&&,傳統通航應聚焦於“賦能升級、提質增效”,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求。而對於新興通航,要“培育壯大、創新發展”。這意味着要加大對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並行,開拓全新的市場空間。例如,無人機在物流配送、城市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在個人出行、緊急救援等方面的探索,都是新興通航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談及低空經濟的實際應用時,董志毅特別強調了多元化場景的重要性。不能僅局限於當前的幾個熱門應用,而要深入挖掘更多更實用的場景。他提到,一方面要注意一些無人機場景中不實用的廣告性噱頭,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無人機在第一産業(如精準農業)、第二産業(如工業檢測)領域的應用,同時還要進一步拓展無人機和有人機在第三産業中的廣泛應用(如物流配送、低空游覽和短距離運輸等),真正實現低空經濟與社會經濟的深度融合。
董志毅舉例説,無人機可以在農業生産中進行精準施肥、病蟲害監測,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在工業領域,無人機和機器人協同作業可以進行高效的安全巡檢和故障排查;而在服務業,隨着創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有人駕駛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有望成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新方案。
通過董志毅的闡述,不難發現,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其背後的潛力與價值正逐步被挖掘和釋放。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低空經濟有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