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心腦健康防線 暉致西安心路公益活動成功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09:42:14
來源:新華網

共築心腦健康防線 暉致西安心路公益活動成功舉辦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張悅)9月20日,由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主辦、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任指導單位、暉致醫藥公益支持的2025年“心路公益活動——一起走出心健康”在西安成功舉辦。本次活動聚焦年齡“40+”這一心腦血管疾病防控重點人群,通過健步走及科普宣教等形式,呼籲全社會加強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合力推進心腦血管疾病高危群體的防治。

“心路公益活動”愛心使者楊瀾在致辭中分享,長期關注公眾健康的她了解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拐點”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能夠從當前的上升趨勢中‘扭轉’,實現平穩乃至持續下降。“拐點”的到來,對每個人來説都預示着一個更健康的未來:更多的人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即使不幸患病也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治療,真正讓患者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實現這一願景的起點正是全民健康意識和素養的提升,這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將預防的關口前移,變被動為主動。

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曄在接受採訪時&&,多方合作是應對複雜公共衞生挑戰的重要途徑。心腦血管疾病防控不是任何一個單位或領域能獨立完成的任務,需要專業醫生深度參與、公益基金會廣泛動員、大眾積極配合和社會積極響應。他分享,今年是第二屆舉辦心路公益活動,這種跨界聯合是非常好的嘗試,在健康宣教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25年“心路公益活動——一起走出心健康”在西安城墻揭幕啟程

心腦血管疾病需引起重視 合力推進“拐點”早日實現

實現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由增轉降的“拐點”,需要多學科協作、患者教育、政策與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合力。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馬長生&&,心血管疾病目前仍是我國城鄉居民死亡原因之首,隨着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一疾病負擔正愈加沉重。過去,許多人可能認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屬”,但作為臨床醫務工作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腦血管疾病的年輕化趨勢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

尤其是40歲及以上人群,正處在人生與事業的關鍵階段,卻同時面臨心腦血管發病風險顯著增加的挑戰,這要求必須將防治關口前移,刻不容緩。推動從“治”到“防”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保護全民健康最有效、最經濟的路徑。從倡導健康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到重視日常“四高”科學管理,這些都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減輕全民疾病負擔的關鍵措施。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馬長生教授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院長袁祖貽&&,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終將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為醫療服務和科研攻關的重中之重。但要真正戰勝心腦血管疾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心路”公益項目,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和有力推動者,它將專業學會、公益基金會、制藥企業、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緊密連接起來,共同關注心腦血管健康,關愛患者群體,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未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推動高質量的診療服務及疾病全周期管理的同時,積極投身到心腦血管疾病的科普宣教、科學診療和學科發展中去,為達成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目標,實現“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暉致中國業務中心負責人任強&&,提升患者心腦血管健康水平、打造高質量慢病防控體系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心路”公益項目應運而生,以實際行動,通過健步走、科普宣教、慈善捐贈等多元形式,提升全社會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意識。這與暉致“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命的每個階段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使命高度契合。

 北京大醫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曄

王曄指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作為領域內的權威學術機構提供堅實醫學指導、確保項目科學性;愛心企業通過資源支持、確保項目高效落地;醫學專家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公眾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專業知識;基金會作為放大器和連接器,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將專業醫學知識推送知識給大眾。通過學會、基金會、企業和臨床專家多方合作的模式,共同推進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果。

聚焦“40+”群體生活方式改善 疾病預防關口前移

馬長生在接受採訪時&&,當下我國在心腦血管病防治方面還存在的重要挑戰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識和科學素養還不夠,需要讓大眾都把血壓管好、把血脂管好,要普及健康的生活習慣:管住嘴,邁開腿,不吸煙,加強公眾的健康意識和有良好的健康習慣。此外,還需多方面激勵,鼓勵更好的健康方式,全社會營造促進健康的環境。

他&&,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要從小孩起培養健康的習慣,不單圍繞心腦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各類慢病的防治都需要健康生活習慣。年輕時良好的健康習慣對個人而言是終身受益的,能夠推動健康指標可以達到個人遺傳基因允許的最佳狀態。

馬長生&&,心路公益項目促進了健康意識的廣泛傳播,公眾越來越重視健康。只有千千萬萬的公眾重視了健康,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才能夠真正、早日達到拐點。隨着中國的心腦血管防治事業的不斷發展,通過政策推進、公眾的健康教育和社會不斷投入,他認為,心腦血管病防治一定會很快接近拐點,再過10-15年就會步入更高水平。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院院長袁祖貽教授

袁祖貽接受採訪時&&, 本次心路公益活動將參與者重點放在了“40+”群體,這一年齡範圍相較於患者患病時間更加前移。心腦血管疾病過去幾乎都是中老年疾病,而現在患者發病年齡明顯前移。“40+”群體相對面臨着較大的家庭壓力和工作壓力,對健康的管理有所放鬆或沒有關注到,在這一階段血壓、體重、血糖等指標慢慢上升,心腦血管疾病可能已經慢慢起始。還有一部分病人在“40+”的年齡出現發病高峰,因此推進中老年疾病預防年齡的前移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心路公益活動也希望呼籲公眾及早重視健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他分享到,西安等北方城市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區域。過去醫院在健康管理方面是相對被動的狀態,忙於救治病人。只有把關口前移,主要精力放到讓病人早預防、不得病才能夠改變現狀。希望通過公益活動,各界攜手合作,讓市民知道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好預防。因此,未來醫院也將積極帶動公眾參與健康管理,控制血糖、血壓、體重等,不吸煙,管理好健康生活。

楊瀾接受採訪時分享到,現在正處於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關鍵時期。隨着生活水平提高,飲食方式改變使得高血壓、高脂、高糖現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此外,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得壓力管理和心理健康同樣出現挑戰。心腦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

因此,她希望通過心路公益活動呼籲更多人關注心腦血管健康,均衡營養和飲食、邁開腿健步走、進行日常運動,同時注意心理健康、管理壓力,各方面一起行動,享受健康、有活力、有品質的生活。

深耕心腦血管領域 推動患者健康意識持續提升

任強接受採訪時&&,近五成死亡病例與心腦血管疾病相關,這一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暉致作為公共衞生建設的重要一份子,長期深耕於這一關鍵領域。暉致始終將提供高品質藥品作為核心使命,致力於通過可靠的藥物治療方案,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並積極助力心血管疾病拐點的早日實現。

 暉致中國業務中心負責人任強先生

在提供高質量藥品的同時,暉致高度重視疾病知識的普及與健康意識的提升,着力推動提升公眾與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為此,暉致推動有溫度、接地氣的公益活動,並持續探索更有效的患者教育方式。任強分享到,從最初聚焦空巢老人,到如今關注承載着工作壓力與家庭負擔的“40+”群體,“心路公益活動”項目旨在將不同關鍵高危群體推向大眾視野,精準提升他們的健康意識和心血管防治理念。患者的認可也證明了這一方向的正確性,未來暉致將繼續堅持這一路徑,不斷遞進和改善,使其成為患者喜聞樂見且能切實提升健康意識的長效行動。

同時,暉致將致力於賦能醫生,與學術協會及相關機構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整體診療水平,建設高效的慢病綜合管理體系。任強&&,許多患者尤其是60歲左右人群,常同時患有冠心病、關節炎、痛風等多種疾病,當前專科分診模式在面對共病患者時存在局限性。因此暉致將通過提供跨專科的通識知識培訓,幫助醫生打破專科壁壘,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患者的綜合性健康問題。為患者在就醫時能獲得更連貫、更全面的診療建議,最終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效率與患者的就醫體驗。

任強&&,未來公司將不僅繼續傳遞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單一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識,更將着眼於患者共病的複雜實際情況。通過搭建專業&&,聯合醫療專業人士和媒體力量,向患者傳遞整合性的慢病管理知識,推動多學科聯合治療的理念。通過賦能醫生與促進多學科協作,共同建設以患者為中心的慢病綜合管理生態,是暉致堅定不移的長期願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鈺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