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莫小視 健康管理要重視》在線訪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13:58:22
來源: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慢性病莫小視 健康管理要重視》在線訪談

字體:

專家:

賈偉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李 靜 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預防醫學處處長、研究員

楊 汀 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慢阻肺病防治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

慢性病在生活中越發常見,像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病等,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本期訪談特別邀請到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慢性病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答疑解惑。

主持人:大家好!這裡是國家衞生健康委在線訪談欄目。歡迎您的關注!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我們每個人也要負起對健康的責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説是越來越常見,像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病等,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很多朋友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體重管理在防控這些慢性病中能夠起到關鍵作用——超重肥胖會直接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風險,還會影響慢阻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那麼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大家答疑解惑。她們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賈偉平。 

賈偉平: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預防醫學處處長、研究員李靜。

李靜: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以及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慢阻肺病防治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楊汀。

楊汀: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歡迎三位專家!

主持人: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得糖尿病和吃糖真的有關係嗎?怎樣可以預防和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呢?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賈偉平院士為大家解答一下。

賈偉平:這個問題也應該是大多數人的疑問,也是非常高度關注的。其實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徵就是慢性高血糖。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糖尿病就會引發失明、腎衰、中風、心肌梗死、截肢等嚴重後果。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通過控制危險因素和早期的篩查,可以預防或延緩發病、改善預後。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這裡包括年齡的增長、超重肥胖、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缺乏體力活動、高血壓、高血脂等等。還有就是那些嗜好甜飲料或者甜食的人,進食過多的糖分會導致能量的攝入過多,從而更容易發生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對於兒童或青少年,建議不要喝太多的含糖飲料,因為他的胰島β細胞功能還沒有發育好,攝入過多的糖分容易引起胰島β細胞負擔的增加,從而誘發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的早期發現也是控制甚至逆轉糖尿病的關鍵。所以要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建議每半年要檢測一次空腹血糖或者是餐後兩小時血糖。

總之,我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預防糖尿病,關鍵在於要樹立科學的理念,並要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呢?這裡包括:合理膳食、控制體重、適量運動、限鹽、戒煙、限酒,還要保持心理的平衡。簡而言之,“吃動兩平衡,高危早篩查”,是築牢健康的第一防線。讓我們主動管理健康,遠離糖尿病的風險。

主持人:“吃動兩平衡,高危早篩查”這句話真是非常好記。説到控制體重,很多朋友有疑問,肥胖究竟是不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又該怎麼科學控制體重、少生病呢?有請賈偉平院士接着為大家解答。

賈偉平: 超重肥胖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生活質量和期望壽命,肥胖也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病理基礎。國家衞生健康委牽頭實施的“體重管理年”的活動,就是要動員全民參與,提升大家體重管理的意識和技能,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肥胖怎麼能判斷呢?如果男性的腰圍大於等於90厘米,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5厘米的話,那麼就是“中心型肥胖”,這種“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腦血管併發癥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減輕體重就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並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狀況。

對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來説,只要先把體重往下拉5%~10%,血糖就可以“回心轉意”。可以記住三個字:量、吃、動。

先説“量”——拿出軟尺和體重秤:當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時,就是伴有中心性肥胖了,或者體重指數BMI≥24,那就是超重。別等醫生來開藥,自己先要管起來,腰圍縮小一厘米,血糖就能好一分。

再説“吃”——國家喊了多年的“三減三健”不是口號,而是具體的數字:鹽≤5克、油≤25克、糖最好25克以下;主食裏一半換成糙米、燕麥、紅薯,煮熟後放到冰箱裏冷藏一夜,降低血糖的一個關鍵的因素——抗性澱粉立刻就會翻倍,既能填飽肚子,又能減少脂肪的吸收,還能讓腸道裏的“好細菌”直接幫你降血糖、減炎症。每餐先吃一大碗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主食,血糖曲線就像“滑滑梯”而不是“過山車”。

最後説“動”——走路是我們最常見的動,可以把每天的健步走拆成三段來快走,上班提前兩站下地鐵、午休繞樓走10分鐘、晚飯後拉着家人散步20分鐘,這樣一週也累計了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那就能看到血糖改善的好效果。體重管理是“馬拉松”,只要腰圍年年減、體重穩穩降、血糖牢牢控,糖尿病就被關在門外了。

主持人:“量、吃、動”這三個字搭配具體的飲食和運動方法,對大家來説特別實用。賈院士,還想再請教您一下,對於已經患上糖尿病的患者來説,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管理,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呢?

賈偉平:對於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好自己呢,我給大家有五個建議:

一是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平衡膳食,要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比如説白米飯、麵食、餅乾等,酒精和含糖飲料的攝入,以及全穀物或雜豆類能夠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麵。要適量運動,適量運動有助於血糖改善,超重、肥胖者即使減去5%的體重,有時候也會為糖尿病管理帶來好處。同時還要戒煙,因為吸煙會加倍地增加心血疾病的風險。除此以外,我們還要規律作息,每天至少能夠有6—7小時的睡眠。

二是配合診治。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定期就醫;遵醫囑堅持用藥,這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併發癥;如果服藥後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需要用藥調整,請及時和你的醫生&&。

三是主動管理。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對3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免費隨訪評估、分類干預、健康體檢等服務內容。對我們工作中發現的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會開展免費篩查。2型糖尿病患者可按醫生的建議,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及體重水平,每年還要進行糖尿病相關慢性併發癥,比如説糖尿病足病、視網膜病變以及腎病等慢病併發癥風險的篩查。

四是平和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短期的時間內出現血糖的一些波動,你不要過分焦慮,還是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如果病情出現變化,要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治療方案的調整。

第五條是尋求支持。關心您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協助您進行疾病的管理。所以,當你的糖尿病或在疾病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而感覺情緒低落不開心的時候,請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你的病友們來訴説,來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主持人:非常感謝賈偉平院士的五大建議,可以説從生活方式到心態調整都覆蓋到了。

聊完糖尿病,我們再説説高血壓。很多年輕人覺得高血壓是老年病,跟自己沒有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有請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預防醫學處處長、研究員李靜為我們解答:高血壓只是老年病嗎?哪些年輕人需要關注血壓?

李靜:高血壓是生活中常見的慢性病。血壓長期升高會導致血管的損傷,從而損傷全身的重要臟器,導致中風、心梗、心臟功能衰竭、腎臟功能衰竭等嚴重的併發癥。血壓是隨着年齡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的,尤其是收縮壓,也就是大家常説的高壓。所以,高血壓一度曾經被認為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得的病。但是近些年來,由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等當中有一些和血壓相關的因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血壓發病也是越來越年輕化,甚至在兒童和青少年當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所以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要重視。

那麼,哪些人需要格外關注自己的血壓呢?一是有高血壓家族史,也就是説,父母或者是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確診了高血壓,這樣的人要注意,因為高血壓是多基因的遺傳病,家人患有高血壓,那麼您患高血壓的概率也就會增加。特別是如果家人發病的年齡也是比較年輕的,那麼您就要早一點來做高血壓方面的篩查。第二是超重肥胖。體重超標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都應該要注意監測血壓。三是長期攝入高鹽飲食的人。有些居民除了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食鹽、醬油這些調味料之外,在吃飯的時候還喜歡加一些鹹菜、豆腐乳,口味比較重,那就要特別來關注血壓的情況。

第四種情況是長期大量飲酒,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

上面是我們説的四個高血壓的易患因素,如果您有其中的任何一項,建議您來改善生活方式,而且每半年至少要測量一次血壓。

此外,即便沒有上述情況,一般人隨着年齡的增加,到了55歲以上,或者是女性進入了更年期之後,就應該要來注意加強血壓的監測。中青年人在承擔家庭和社會重要責任的同時,也要關注自身的健康。

主持人:感謝您的解答。原來高血壓早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有家族史、超重、高鹽飲食的年輕人都得警惕。還有個大家特別關心的問題:如果血壓高了,有沒有不用吃藥就能降壓的辦法呢?有請李靜主任接着為大家解答。

李靜:剛剛確診高血壓的患者,從一個相對健康的狀態轉變成需要每天按日吃藥,有些人可能從心理上難以接受,這也可以理解。

高血壓的治療,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干預。合理膳食,減少食鹽的攝入;減重;堅持規律的運動,這些都是可以降血壓的。除此之外,戒煙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好的心態也非常重要。我們提出了高血壓患者應該堅持的“健康生活方式八部曲”——限鹽減重多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營養平衡睡得香。如果您是剛剛診斷高血壓,血壓不是很高,一般來説,收縮壓<150mmHg且舒張壓<90mmHg,可以首先通過積極地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來降壓。還有一些中醫特色技術,比如針灸,也可以有降壓的作用。還有我們傳統的運動方式,太極拳、八段錦,都有很好的降壓作用,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試用這些措施。

如果採用了這些非藥物治療的方式還是血壓不能夠控制達標,那麼可能就需要開始用藥了。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為高血壓的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務,包括定期隨訪、評估、生活方式的干預,還有用藥的指導,等等,可以幫助患者養成規律用藥、定期監測血壓、定期體檢這樣的良好習慣,幫助大家來建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有的患者可能希望通過手術能夠“一刀根治”,免得吃藥的麻煩。但是手術其實是有非常嚴格的適應證的,不適合大多數患者。比如大家可能聽説過“經皮腎動脈去交感神經術”,英文簡稱是RDN,這個手術它是針對難治性高血壓的介入手術。也就是説,如果服用了3種以上的降壓藥而且是足量服用仍然無法達標,或者有些患者因為副作用,不能夠耐受長期服用降壓藥物,這種情況下才可能考慮手術治療,但是也需要經過醫生進行嚴格的評估。

總體來講,長期服用降壓藥物仍然是最基礎的高血壓的治療方法,它非常安全,而且方便有效。

主持人:感謝您的解答。“健康生活方式八部曲”真是有趣又實用,也讓我們知道非藥物療法有適用範圍,該用藥時還是得遵醫囑。不過還有朋友擔心,長期吃同一種降壓藥會不會産生耐藥性,需要經常換藥嗎?這個問題有請李靜主任為大家解答。

李靜:我們知道,抗生素很容易産生耐藥性,因此有的高血壓患者覺得自己吃某種降壓藥吃了很長時間了,就有些擔心,要求醫生給換藥,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降壓藥物不會産生耐藥性,只要這個降壓藥物是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來選擇的最適合的方案,而且降壓的效果很好,患者服用的時候也沒有什麼不良的反應,那就應該堅持服用,不需要換藥。

有些人長期用某種藥物之後,發現血壓好像是慢慢上升了,看起來好像是這個藥物效果不好了,實際上多半是因為病情本身發生了變化或其是他的因素造成的。首先,隨着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化的程度就會不斷增加,所以血壓水平會逐漸上升。另外,出現一些併發癥,比如腎功能不全等等,也會使血壓進一步上升,從而導致原來的這個藥物不能夠把血壓控制好。此外,還有一些外界的原因,比如説季節的變化,冬季天氣寒冷了,我們的外周血管就會收縮,那麼血壓就會上升。或者是最近可能你的壓力大,精神緊張焦慮,有些這樣的情緒,可能也會導致血壓上升。所以這些因素我們都需要考慮。

如果經過我們反復測量,確實發現現有的降壓藥物沒有辦法把血壓控制好,那麼就需要來調整我們的降壓治療方案了,可以增加其他種類的降壓藥物,或者可以換成單片復方製劑,調整方案之後,我們就需要對血壓進行監測,然後根據監測的情況來看,如果是控制好了,就可以繼續堅持這個方案,如果還是不能夠達標,那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調整,直到我們的血壓達標。所以,管好血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定期地監測血壓,跟自己的家庭醫生保持&&,及時找醫生來調整治療,確保我們每個人可以達到能夠耐受的、理想的血壓水平,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心臟、大腦和腎臟,來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主持人:感謝您的解答。所以降壓藥不會産生耐藥性,如果服藥後血壓變化還請及時與醫生溝通。接下來我們聊聊慢阻肺病,秋冬季節快到了,這是慢阻肺病的高發期,那麼如何預防,患者又該怎麼做好秋冬自我管理,有沒有必要接種疫苗呢?接下來有請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基層慢阻肺病防治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中日醫院呼吸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楊汀為大家解答。

楊汀:慢阻肺病主要與吸煙、空氣污染、職業粉塵暴露等因素有關。我國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患病人數多,但公眾認知率低。更令人擔憂的是,慢阻肺病早期症狀隱匿,大多數確診的時候已經處於疾病的中晚期,肺功能損傷已難以逆轉。慢阻肺病並非不可預防,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國家將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納入到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免費對患者進行規範的健康服務和指導。預防慢阻肺病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遠離煙草。吸煙是慢阻肺病首要的危險因素,包括電子煙,戒煙是預防患病的關鍵措施,能夠顯著延緩肺功能下降,戒煙10年後,患病風險可接近非吸煙者的水平。另外,我們還需要警惕二手煙甚至三手煙。因此,我們也呼籲各位觀眾,在家庭中應該建立“無煙規則”,尤其是對有兒童和孕婦的家庭。吸煙者可以到戒煙門診去尋求戒煙的幫助,我們也應該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查。

第二是減少空氣污染的暴露。首先,在霧霾天,我們要盡量減少外出,避免或者是減少戶外的運動,途經交通繁忙的區域,也建議能夠佩戴口罩。另外,室內建議用清潔能源,安裝抽油煙機,定期開窗通風。對於長期接觸職業粉塵的人群,包括礦工、建築工人、化學氣體的接觸人群,需要嚴格佩戴職業的防護口罩,並每年進行肺功能檢查。

高危人群也要早期、定期地檢查,什麼是高危人群?就是上面我們説到的吸煙人群、職業粉塵暴露的人群,他們都需要定期去進行肺功能檢查,我們建議每年做一次。如果出現了慢性咳嗽、咳痰、活動後氣短的人群,我們也建議每年要做一次肺功能的檢查,或者是儘早到醫院去就診評估。

如果被確診的患者,可以前往轄區的鄉鎮衞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去登記建檔,主動跟我們的家庭醫生簽約,做好健康的管理。

隨着秋冬季節的到來,來醫院就診的咳嗽、咳痰、喘的患者會越來越多。老百姓口中經常會提到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氣腫”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慢阻肺病。因為慢阻肺病患者的氣道較為敏感,冬季的氣候驟降或者是溫度驟降、冷空氣的刺激,可以導致支氣管收縮,加重患者氣短的症狀。同時,秋冬季節也是各種呼吸道病毒快速傳播的“旺季”,包括流感病毒等等,更容易導致疾病的急性加重。還有就是採暖季的空氣污染也會加重氣道的炎症。

因此我們建議各位慢阻肺的患者,冬季保暖要做好,疾病流行少外出,個人防護做到位,洗手通風不可少,規律用藥要堅持,病情變化要警惕。當出現以下症狀的時候,需要及時干預,包括咳嗽、咳痰增多,痰量增多,顏色變黃或者變綠,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的加劇,日常活動(比如説穿衣、走路)有明顯的氣促,出現了全身症狀,發燒、乏力、下肢水腫或者口唇紫紺,需要及時就醫。

疫苗接種也是預防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重要措施,“防感染就是防加重”,我們也推薦慢阻肺病患者在每年10月到11月的時候接種流感疫苗,這樣可降低50%因為流感導致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風險。另外,我們也建議慢阻肺病患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細菌感染誘發的急性加重和肺炎的發生風險。

主持人:感謝您的解答。如果已經患上慢阻肺病,能治好嗎?長期用藥會不會有不良反應,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長期吸氧呢?還請楊汀主任接着為大家解答。

楊汀:很多人聽到“慢阻肺病”會覺得害怕,其實它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防、可治。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治愈,但通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定期的隨訪、健康管理等科學措施,完全能夠控制症狀、延緩病情發展,讓慢阻肺患者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

慢阻肺病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長期的咳嗽、咳痰、活動後的氣短、喘憋或者呼吸困難。很多患者會説:“我用了藥,症狀好善了,能否停藥?”答案是不能。每天規律吸入藥物,就像給氣道“松綁”,讓呼吸更順暢。吸入藥物中有部分藥物含有激素,但它的量很小,僅作用於肺部,不會引起全身的副作用,不必過度擔心。相反,如果因為過度擔心不良反應或者産生耐藥性而擅自停藥的話,出現氣道炎症的持續或者是再次加重,最終導致氣道痙攣,患者出現了疾病的急性加重,甚至是住院。那麼,長期用藥不但能夠減少急性發作,還可以減緩肺功能的快速下降,甚至長期保持一個平穩的狀態。少數患者用藥以後會出現心慌、手抖或者是口腔的真菌感染等等症狀,我們通過用藥以後漱口,把在口腔中殘留的藥物去掉,相關的副作用也能夠進一步下降。

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也明確了由基層醫務人員定期對建檔的慢阻肺病患者進行隨訪,了解他的用藥情況,根據他的症狀及時調整適宜的治療方案,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

對於吸氧部分,有許多患者會覺得“吸氧總沒有壞處”,但其實並非所有的人都需要吸氧,需要醫生通過動脈血氣分析來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吸氧,以及給予一個合適的吸氧處方。

主持人:感謝您的解答。現在很多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加慢阻肺病,這種情況該怎麼管理才能兼顧呢?這個問題有請賈偉平院士為我們解答。

賈偉平:這個是一個人體多病共患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在慢性病防控中常見到的一種現象。

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這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三者具有共病風險高、多個共同危險因素相互加重的共同機制。比如高血壓合併糖尿病,兩者共存顯著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所以必須聯合干預。慢阻肺的患者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管理多種慢性病,絕對不是簡單地把各個疾病的治療方案疊加,我們需要建立整體健康的這樣一種理念,而且要把這種理念轉變成為一些適用的技術。   

那麼,怎麼做呢?一是定期體檢,65歲以上老年人可利用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中每年1次免費的健康體檢,將管理關口前移,通過血壓、血糖、血脂的檢測,早期發現常見的慢性病,揭示隱藏的風險。比如説,高血壓與糖尿病並存,心血管病發生的風險可能增加;通過肺功能的檢查,能發現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合併的隱匿的慢阻肺的情況。

二是患者可以簽約家庭醫生,由簽約醫生針對共病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對於並存的多種疾病進行生活方式和用藥的綜合指導,要避免“專科看專病”的局限,也能減輕患者多頭就醫的負擔。家庭醫生通過定期的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治療效果,並針對當前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讓血壓、血糖逐步穩定地控制,這樣也可以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風險,也能讓您的家人更為放心。

三是加強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定期居家監測血壓、血糖,戒煙、規律用藥、注重營養和體重管理等。

主持人:感謝賈院士的詳細解答,也希望大家能夠建立起一個“整體健康觀”。李主任,您還有什麼方法要給大家分享嗎?

李靜:賈院士説得非常全面,我補充一點。

現在國家在推進緊密型的縣域醫共體、醫聯體建設,目的來促進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這樣就為家庭醫生提供了更好資源的支持,比如牽頭醫院和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雙向轉診,牽頭醫院為家庭醫生預留號源等等。這樣,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可以和醫院共同地來做好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務。

主持人:感謝李主任!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確實讓慢病管理更方便了。楊汀主任,您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楊汀:我非常讚同兩位專家的意見,多種慢性病的管理不是簡單的算術題,而是需要我們醫患共同決策,同時不同專科大夫共同決策的一個共同的堅守。我們也呼籲我們的老年朋友充分利用好基本公共衞生服務,並做到五個“主動”:主動到社區醫院或者鄉鎮衞生院建檔,主動選擇家庭醫生團隊簽約,主動參加年度的體檢,主動配合定期的隨訪,主動參與各類的科普活動。

主持人:感謝三位專家的詳盡解答!

今天的訪談內容可以説特別實用,從糖尿病、高血壓到慢阻肺病,以體重管理為入口,覆蓋了常見慢性病的預防、治療和管理,希望大家都能夠把這些健康知識用到生活中,主動管理健康,遠離慢性病困擾。

本期的訪談到這裡又要和大家説再見了,再次感謝三位專家,也感謝您的關注,我們下期見!

【糾錯】 【責任編輯: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