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將統籌推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中走在前列。”9月2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長江高端智庫對話·2025”之“深入推動區域協同融通”分論壇上,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致辭時&&,武漢是武漢都市圈的首位城市、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當前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牢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政治責任,統籌推進武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
在相關政策引領下,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加速崛起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增長極。這不僅意味着武漢都市圈的同城化進程將全面提速,也標誌着覆蓋4個省會城市和12個觀察員城市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進入了以機制創新和産業協作為核心的新階段。
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持續深化
據了解,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成為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增強中西部和東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對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
在“深入推動區域協同融通”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對這一意見精神進行了深入討論,一致認為,我國將形成“3+2+N”的城市群新格局,長江流域三大城市群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
近年來,長江中游城市全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合作持續深化。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朋友圈”已擴容至4個省會城市和黃石、岳陽、安慶、九江、黃岡、株洲、銅陵、撫州、咸寧、湘潭、六安、宜春等12個觀察員城市。
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毛明天在論壇發言中介紹,“十四五”時期,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先後跨越10萬億元、11萬億元、12萬億元&階,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躍升至9.2%。長江中游城市群有力撐起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有力促進了上中下游協同融通發展。
2024年7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十屆會商會在湖南長沙召開。武漢、長沙、合肥、南昌4個省會城市和12個觀察員城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2024年重點合作事項》等文件,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範圍不斷擴大。這是自2013年4個省會城市在武漢簽署《武漢共識》以來,繼《長沙宣言》《合肥綱要》《南昌行動》《合作行動計劃》等重要合作文件簽署後,又一次達成了合作共識。
對標先進地區 破解一體化發展瓶頸
與會專家認為,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等先進地區相比,長江中游城市群仍存在一體化發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不足、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産業偏少等問題。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持續發力。
位於湖北東中部的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9個城市共同構成了武漢都市圈,近年來同城化水平持續提升,聯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初見成效。2023年,《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正式函覆,成為第7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發展規劃。
武漢書寫“壯圈”“帶群”新篇章
“武漢都市圈將勇擔重任,做強都市圈內核功能,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盛閱春&&,武漢將錨定5個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動3個優勢轉化,努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國際研發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會展中心城市、新時代系列碳交所和青年友好城市建設,着力構建體現武漢優勢的“965”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推動世界光谷、中國車谷、中國網谷、中國星谷、中國藥谷“五穀豐登”。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實施長江大保護新“雙十行動”等,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帶動力、影響力,力爭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加快打造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9月20日至21日,武漢市黨政代表團赴江西省南昌市學習考察,共議探索構建跨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在交通互聯互通、産業和文旅協同發展、科技協同創新、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方面深化務實合作。
盛閱春&&,下一步,武漢還將做好“壯圈”文章,深入推動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産業同鏈、民生同保,紮實推進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促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邁上新&階。做好“帶群”文章,探索構建跨區域聯動發展新機制,深化交通、科技、産業、民生等領域務實合作,努力為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長江高端智庫對話·2025”之“深入推動區域協同融通”分論壇由湖北省發展改革委、新華社湖北分社、湖北省社科院等單位共同主辦,長江流域有關省市專家學者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記者 徐海波 龔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