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愛生命 更愛生活”919 尿毒症關愛日-領航會議學術計劃在北京舉行。會議舉辦了兩場圓桌論壇。國內腎臟病學和血液凈化領域專家齊聚一堂,圍繞“血液灌流規範化治療對尿毒症患者的意義”與“新醫保收費政策下對組合式血液凈化治療的影響”兩大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從疾病管理、技術創新、政策支持與人文關懷等多維度,為我國尿毒症防治事業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血液凈化已發展出多種模式,其中血液灌流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血液凈化手段,在臨床治療中發揮着顯著的作用。
血液灌流規範化治療:從偶然到規律的轉變
論壇的首場討論聚焦於“血液灌流規範化治療對尿毒症患者的意義”,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林洪麗主持。她提到,我國尿毒症患者已超過百萬,面對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推進規範化治療、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已成為醫療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使命。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周建輝從技術發展史的角度,回顧了血液灌流從探索性使用到規範化治療的歷程。他指出,在該技術開展初期,由於缺乏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血液灌流在臨床應用中多為零星、“偶然性”的治療方式。隨着陳香美院士牽頭開展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及其他高質量研究的推進,每週一次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的治療方案展現出明確的臨床效益。周建輝強調,這一規範化治療模式能有效清除中分子毒素,顯著改善尿毒症患者皮膚瘙癢、不安腿綜合徵和難治性高血壓等症狀。
“從‘偶然性’治療到‘規律性’每週一次治療的轉變,不僅是治療頻次的標準化,更是整體治療理念的重要升級。”周建輝&&,血液灌流技術的最終目標是讓尿毒症患者不僅延長生存時間,更能夠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實現有質量、有價值的生活。目前我國在該領域已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未來將繼續通過醫工結合和技術創新,為推動血液凈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周竹&&,提升尿毒症患者生活質量需要一個全方位的管理策略,涵蓋醫療技術優化、營養支持與心理社會干預等多方面。“隨着透析時間延長,許多患者仍然面臨皮膚瘙癢、頑固性高血壓及神經精神症狀等併發癥的困擾,這表明常規透析已經不能滿足長期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全部需求。”周竹介紹,國內外專家共識推薦每週一次的“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中分子毒素清除,幫助控制鈣磷代謝紊亂、腎性貧血和營養不良等遠期問題。周竹還強調藥物規範使用和低鹽、優質蛋白飲食的重要性,並呼籲重視患者心理健康與社會回歸。“應通過心理疏導、家庭支持和社會義工介入,幫助患者重建信心、重返社會。”
防控腎病需從生活細節入手
除了醫療干預外,日常生活方式管理亦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北京友誼醫院劉文虎在探討中&&,在腎臟病的防治過程中,許多日常風險因素極易被忽視,其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生活方式尤為關鍵。劉文虎舉例道,“門診中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患者,他們雖然堅持服用降壓藥,卻從不監測家庭血壓,錯誤地認為‘吃藥就等於治愈了’。”他分析道,診室測量與家庭自測血壓存在顯著差異,患者需要主動參與健康管理,建立持續的數據反饋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慢病防控。
山西省人民醫院周曉霜接着從現代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了尿毒症患者數量持續增長的原因。周曉霜&&,近二十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高鹽、高油飲食及加工食品過量攝入對腎臟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她指出,外賣和外出就餐帶來的鹽分及添加劑超標問題已經已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健康隱患。更令人擔憂的是,她提到在門診中接診的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者顯著增多,甚至出現兒童因長期飲用碳酸飲料導致肌酐異常、尿酸升高的病例。“這些現象警示我們,不健康飲食行為正在呈現低齡化趨勢,腎臟健康防護需要從早做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楊聚榮將關注焦點投向尿毒症育齡期女性及透析孕婦這一特殊群體。“儘管終末期腎病透析患者常被現行産科指南列為妊娠禁忌,且面臨無處就醫、治療頻次增加及醫療費用上升等現實困境,但這一群體仍然有着成為母親、組建完整家庭的深切願望。”楊聚榮分享道:正是孩子的到來,讓許多媽媽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他倡議醫療機構、愛心企業及公益基金共同關注這一特殊人群,推動建立多學科協作機制,為其提供從孕前評估、孕期管理到透析支持的全程醫療保障。
醫保新政落地,助力血液灌流規範化應用
在第二場圓桌討論中,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郭志勇主持了以“新醫保收費政策下對組合式血液凈化治療的影響”為主題的探討。近期,國家醫保局印發的《泌尿系統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為組合式血液凈化治療的收費和推廣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依據。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護理諮詢專家馬志芳從護理實踐角度分享了新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她&&,新醫保政策將“血液透析灌流”列為專項收費項目,解決了長期困擾臨床的“收費倒挂”問題,對促進血液灌流規範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馬志芳解釋道,血液灌流操作工藝複雜,護士在預衝環節需使用3000毫升液體,遠高於普通透析的800毫升,且需要分別處理透析器和灌流器,操作要求嚴格,若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凝血或致熱源反應。新政策實施後,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落實了專項收費,既體現了護理人員的專業價值,也為推行每週一次的規律性灌流治療提供了制度保障。
馬志芳提到,企業與臨床密切合作,創新開發了一體式管路、連體固定架等産品,大大提升了操作安全性和便捷性,為血液灌流每週一次的規範化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徐金升從政策與創新結合的角度提出了見解。“讓尿毒症患者‘活得更好’的核心是減輕症狀負擔,血液灌流在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改善瘙癢及不安腿綜合徵等方面具有循證醫學支持。”徐金升指出,雖然血液灌流已被納入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並推薦每週一次規範治療,但其全面推廣仍面臨醫保報銷比例限制等現實挑戰。他建議醫療機構應主動與醫保部門加強溝通,通過科學數據和臨床需求推動政策優化。同時,希望企業通過醫工結合,將彌散、對流與吸附三種技術整合於一體化設備中,顯著降低治療成本和操作複雜度,實現患者、醫保和企業的多方共贏。
山東大學齊魯第二醫院柳剛闡釋了全面清除尿毒症患者體內毒素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腎臟如同人體的“外循環系統”,承擔着排出體內數百種毒素的重任。目前血液凈化主要依靠三種清除機制:血液透析通過彌散清除小分子毒素,血液濾過通過對流清除中分子物質,而血液灌流則通過吸附原理有效清除中大分子及蛋白結合毒素。“唯有將三種機制科學結合,才能實現毒素的全面清除,為患者高質量生存奠定基礎,”柳剛強調,“特別是每週一次的血液灌流聯合透析,已成為規範化治療的核心環節,能有效改善患者遠期生活質量和預後。”
針對新&&的醫保政策,柳剛認為《泌尿系統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的發布為治療同質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新政策通過統一“血液透析灌流”等收費標準和項目,不僅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還通過價格下調切實減輕了患者負擔。他同時提出,在推進規範化治療的同時,應注重“個體化”精準醫療,將血液灌流等有效技術科學組合與應用,幫助尿毒症患者實現從“活得下去”到“活得精彩”的人生跨越。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毛慧娟&&,在血液灌流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經濟性已得到充分驗證。她介紹,由陳香美院士牽頭、全國38個中心參與的多中心研究顯示,無論採用低通量還是高通量透析,聯合每週一次的血液灌流治療均能顯著提升患者血液中中分子毒素的清除率,臨床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此後上海蔣更如教授團隊開展的大規模研究進一步證實,規律的血液灌流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同時提升生活質量。
“血液灌流治療不僅有效,也是經濟的。它通過減少嚴重併發癥,幫助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創造價值,從整體上減輕了社會和家庭負擔。”毛慧娟&&,隨着血液灌流被納入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並推薦每週一次的治療方案,加上醫保政策的持續優化,患者將能夠通過規範、個體化的治療,獲得更穩定的健康狀況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許輝&&,隨着血液凈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保政策的持續優化,尿毒症患者迎來更加精彩的人生已成為現實。他指出,在當前的治療體系中,每週一次的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已成為規範化治療方案,這一模式能夠有效清除中分子和大分子毒素,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他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維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不僅成功結婚,還與一位腹膜透析患者組建家庭並生育了健康的孩子,充分展現了規範治療帶來的生命奇蹟。
許輝強調,血液灌流技術的規範應用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今年新政策的實施使每週一次的灌流治療得到保障,極大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他&&,隨着治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和醫保政策的完善,尿毒症患者不僅能夠延長生存時間,更能夠回歸社會、組建家庭、創造價值,真正實現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
郭志勇總結道,血液灌流等技術發展為患者清除毒素、改善生存質量帶來新希望,醫保新政為治療規範化與同質化提供制度保障。他呼籲全社會繼續攜手,幫助患者實現從“活得下去”、“活得好”到“活得精彩”的三步跨越,真正踐行“愛生命更愛生活”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