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舉行的“‘政醫企資’協同賦能(運動醫學)醫療産業創新發展交流會”上,“深圳市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概念驗證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認定資助,由北大深圳醫院牽頭,聯合政府、企業、資本及科研機構共建,旨在打通運動醫學領域“科研—臨床—産業”轉化全鏈條,解決技術落地難、醫企對接不暢等痛點,助力深圳打造全球領先的運動醫學創新高地。
深圳市運動醫學三名工程首席專家、復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世益教授指出,運動醫學作為融合臨床醫學、生物力學、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近年來在運動損傷修復、康復技術、智能穿戴設備等方面涌現大量創新成果,但普遍面臨“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瓶頸。一方面高校研發的技術往往缺乏臨床適用性驗證,導致轉化率低;另一方面,企業則因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因而望而卻步。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落地到市場需求迫切。
新成立的深圳市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概念驗證中心,其核心任務就是填平這一“溝壑”,通過優化整合技術、人才、資本、場景等要素,打通運動醫學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據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深圳市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概念驗證中心主任張新濤介紹,中心旨在打造中國運動醫學産學研轉化全生態鏈服務&&,主要聚焦三大核心任務:
一是作為“創新試煉場”,推進技術驗證與優化。為高校、科研機構的早期運動醫學技術,如新型生物材料、智能康復設備等提供臨床前驗證&&,降低研發風險。
二是作為“合作孵化器”,促進醫企協同創新。計劃通過“醫企聯合實驗室”模式,匹配醫療機構需求與企業技術能力,推動定制化産品開發。
三是作為“資源鏈結器”,推動資本與産業對接。引入投資基金和産業鏈資源,加速成熟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培育本土運動醫學創新企業。中心的核心價值在於充當“翻譯器”和“加速器”,把醫生的臨床需求清晰傳遞給企業,把實驗室的“天馬行空”落地為市場認可的方案,同時為投資機構篩選出經得起考驗的“真金”,加快運動醫學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促進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的無縫銜接。
通過“概念驗證”機制,中心將為早期項目提供資金、設備及專家支持,比如,對創新型人工韌帶材料進行生物相容性測試,對AI運動康復系統開展臨床效果評估,對體衛融合運動處方建立運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協助團隊完成産品註冊申報路徑規劃等等,讓更多臨床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起飛”。
在‘政醫企資’協同賦能(運動醫學)醫療産業創新發展交流會上,來自政府、高校、企業、投資機構等不同領域代表,就依託深圳市運動醫學概念驗證中心概念驗證中心,打造“政府引導、醫療機構牽頭、企業參與和資本助力”的協同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致力為運動醫學産業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助力深圳打造運動醫學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