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城市健康專題論壇暨《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辦。論壇以“推動城市健康高質量發展 築牢中國式現代化健康根基”為主題,圍繞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健康治理數字化轉型、實現城市健康質量與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等主題展開研討。論壇正式發布《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年度評價成果,通過指數評估的方式交流經驗、促進合作,為建設好人民城市進一步凝聚共識、貢獻智慧,為全球城市發展探尋中國方案。
清華城市健康指數(2024)結果顯示,全國城市健康水平與上一年度結果相比略有上升,東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續引領全國。長三角、珠三角、遼中南三個城市群城市健康水平位列全國前三。從一級維度來看,城市間健康産業發展差異較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優勢顯著;健康環境呈現“南優北低”;健康效用呈現“東高西低”的區域分佈格局。
大城市組中,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健康水平保持領先。與指數2023結果相比,京滬互換位置,北京重返第一。珠海、廣州重返引領級,青島新晉引領級。青島、瀋陽、長沙健康水平進步明顯。從引領級城市來看,醫療衞生經費保障、健康産業優勢、健康支撐設施等指標優勢較為突出。
中小城市組中,排名前十的城市總體保持穩定。湖州、三亞、通化、衢州、威海位列2024年度評價中小城市組前五名。中小城市組頭部城市各具優勢,比如湖州健康效用排名第一,居民體質水平優勢顯著;三亞在健康行為、健康環境方面表現亮眼。
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體委主任史宗愷在致辭中&&,“清華城市健康指數”是學校緊扣國家需求與全球趨勢,推動學科“大交叉”的重要嘗試。作為一項跨學科的研究成果,“清華城市健康指數”很好地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研究中與時俱進的調查和研究方法應用於實踐,有助於充分認識社會發展進程,精準把握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
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國家衞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原司長毛群安發表《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城市健康高質量發展》主題演講。毛群安指出,健康城市建設要以全面社會健康管理為目標,其評價指標要具有建議性、導向性、靈活性,通過科學評估的形式,着重關注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預防和管理等方面。此外,除政府評估外,“清華城市健康指數”作為第三方評估工作的研究成果,為健康城市建設提供了有效抓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董家鴻的演講以《推動健康治理數字化轉型,構建健康中國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為題。在推進數智化健康治理方面,董家鴻提出四項建議:一需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系統的數智化健康治理框架;二要實現數據共享整合,構建全方位的數據互通互聯與應用機制;三要實施監測評估,完善科學的實施監測和效果評估機制;四是案例傳播推廣,提升健康信息透明度,促進公眾參與。並充分肯定了清華城市健康指數對應引領健康治理數智化轉型的重要作用。
清華大學全球産業研究院院長彭凱平就“城市健康核心要素——心理健康”為題進行了分享。彭凱平指出,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心理健康挑戰,已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緊迫議題。城市心理健康建設應綜合考慮基礎設施的可達性、疾病發病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居住環境的舒適度、社會支持網絡的強度、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度,以及城市特有的積極心理模式。關注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質量、收入滿意度、社會關係、個人目標實現狀況等方面。倡導運用科學方法來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有效應對心理危機。
據介紹,“清華城市健康指數”強調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圍繞政府、企業和居民三大類城市健康體系的核心角色,設計了6大評價版塊(一級指標),分別為健康服務、健康産業、健康行為、健康設施、健康環境、健康效用,下設17個評價領域(二級指標)和39項評價項目(三級指標)。
清華城市健康指數分值越高,代表城市健康水平越好。依據城市健康指數分值結果,對評價城市進行分級。城市健康水平級別由高到低依次為:引領級城市、優質級城市、平均級城市、發展級城市和追趕級城市。
此外,課題組還以城區人口規模為關鍵信息,將城市分為兩組解讀評價結果,合理反映城市發展所處階段的差異性。其中,城區常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列為大城市組,指數(2024)包含86個樣本城市;城區常住人口在100萬以下的城市列為中小城市組,包含210個樣本城市。
回顧過去五年指數研究成果,全國城市健康水平均值從2020年的60.11提升至63.09,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引領級城市數量從1個增多至9個,而追趕級城市數量則從86個顯著減少至10個。排名靠前和靠後的城市健康水平均有明顯提升。
2024年,課題組進一步整合全球城市健康評價熱點指標,完善城市健康狀況國際比較體系,設計了醫療服務、生活行為、城市綠化、環境質量和健康結局五個健康維度;並拓展樣本城市,納入了16個國家的36個國際化大城市,包括倫敦、紐約、巴黎、新加坡等20個國際城市,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16個中國城市。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在健康結局、醫療服務和城市綠化方面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