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駛入陜西省留壩縣,一幅景致甚佳的生態畫卷便徐徐展開:縣城入口的花海隨風搖曳,農戶門前的蜀葵和月季自然生長,還有游客感慨“整齊碼放的柴火垛也有了美感”。
留壩縣位於秦嶺南麓,總人口僅4.2萬,超過90%的縣域被森林覆蓋。縣城雖然不大,但近年來游客量卻連年突破百萬人次。

記者採訪發現,人氣背後,除了獨特的生態優勢,更離不開當地對鄉村美學的探索。
在江口鎮田壩村,昔日閒置的木頭樁被改造成花器,亂石堆變身青石板休憩區,就連雞舍也被巧手裝點成景觀。
“改造沒花多少錢,都是閒置木料和舊瓦罐的再利用,重在因地制宜。”田壩村黨支部書記顏鳳清在一處用石磨盤鋪成的小徑旁介紹,村民們帶着鋤頭參與設計,“大家一起出點子、想創意,村子才越變越美”。
從清理污水溝到規劃“微景觀”,留壩的鄉村美學實踐並非簡單的環境整治,而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改造。在火燒店鎮,稻田被打造成“大地藝術公園”,稻浪間鋪設的觀景棧道讓游客俯身可觸稻花;昆蟲博物館裏,本土物種標本搭配科普展板,讓孩子們在自然中讀懂生態之美。

鄉村變為“可觸摸的詩意棲居地”,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的收入來源。在海拔1500米的留侯鎮營盤村,如今憑獅子溝牧場、牛奶湖等“網紅景點”引來不少游客。
“營盤村200米長的街道上就開了13個燒烤攤,有時候客流量太大,‘忙得接待不過來’成了村民們的‘新煩惱’。”留侯鎮副鎮長趙虎成笑着説,這背後,是鄉村美學催生的産業鏈——農家庭院改造成咖啡館,山貨擺進文創市集,還有農耕體驗課等,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在紫柏山蜿蜒的棧道旁,村民陳立軍創辦了一間陶藝工坊,教游客用黏土製作陶器。“過去在外奔波,收入不高且難以顧家,如今在家門口教手工課,一節課就能獲得120元收入。”他説。
如今,留壩的美學實踐還在不斷向前。“剛開始村民覺得搞‘花架子’,現在主動把院墻外的柴火垛修成景觀。”留壩縣文旅局負責人拿出對比照片:左邊是2018年雜亂的村道,右邊是如今村民自發用陶罐種花的巷道。

為激發內生動力,當地還推行“美學積分制”,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可兌換生活用品;組建“鄉建智囊團”,邀請藝術家與村民共商改造方案。
馬道鎮龍潭壩村村民李兵指着門前的竹籬笆説:“這是我和設計師一起編的,游客總來拍照,心裏美得很!”
暮色中的留壩縣城,古樸的老街上燈籠逐漸亮起,夜市攤位上飄來臘肉香。這座秦嶺小城的實踐證明:當生態優勢遇上美學賦能,鄉村不僅收穫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詩意,更讓“留得住人、富得了民”成為可能。(記者劉書云、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