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10點52分,北京市海淀區曜陽養老服務中心內,附近社區的老年人正在排隊打飯。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佳佳/攝
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産業需求。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新增養老服務師職業。在老齡化時代,這個職業需求巨大。
6月5日早晨7點,北京市朝陽區京旺家園三區,上門護士郎至尊正為臥床的楊爺爺輸注白蛋白。
一個月前,楊爺爺突發感冒,狀態最差時雙腿浮腫冰涼,不睜眼,也不吃飯。“那段時間我們跑了協和、朝陽、地壇好幾家醫院,到處尋醫問藥”,楊爺爺的兒媳説,他們對養老常識了解不多,也沒研究過醫學護理知識,“一家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後來,家屬將老人送到朝陽醫院。但老人住不慣,第二天下午就被接回了家。幾經周折,楊爺爺的女兒找到了郎至尊,請他上門為老人輸液治療。
郎至尊有近10年上門醫護經驗。他告訴記者,很多家屬對養老和醫護工作缺乏概念和經驗,“如果能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全面的養老服務規劃,並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培訓,會幫到很多家庭。”
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告,新增養老服務師職業。郎至尊認為,“這個職業未來將有很大需求。”
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産業需求,同時,它也將有助於完善就業體系,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
養老服務師:複合型專業型人才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定義,養老服務師是指從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綜合需求評估、方案制訂與實施、照護技術實施與培訓指導、質量評價管理、服務諮詢轉介、實務應用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
郎至尊正仔細為老人檢查留置針狀況,並細心叮囑家屬注意觀察膠帶過敏等情況。受訪者供圖
細讀定義不難發現,養老服務師並非養老護理員或老年能力評估師等單一職能的崗位,其定位是複合型人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事業發展中心幹部李強勝解釋道:“它的複合性在於,從業者既要擁有居家、社區和養老機構的全場景經驗,也要具備評估、方案制訂、養老服務的實操和指導以及質量監測等全流程工作能力,更需掌握失能長期照護、日常生活護理、心理輔導,以及適老化環境設計等全種類服務技能。”
上海市的袁先生在兩年前創辦了逸康年智慧居家養老公司。創業以來,他接觸並照護過眾多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如今,袁先生的自媒體賬號以記錄團隊上門為老人助浴為主,他對養老服務有着更直觀的感受。“老人們的需求早已超越助浴、剪指甲、陪診等單項服務。他們更需要專業人士對其身體、心理健康、家庭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系統評估,量身定制養老方案,並全程跟蹤監督服務質量。”他認為,新職業養老服務師應該能滿足這些需求,角色功能類似於老人的專屬管家。
這位管家不僅要具備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更具挑戰性的是,從業者還需在每項工作上都達到專業水平。
作為北京市海淀區曜陽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圓媛始終對行業動態保持着高度關注。新職業剛確立時,她便關注到了其對專業性的要求:“定義裏提到的失能老人照護、認知障礙照護等諸多職責,只有具備專業資質的人才能承擔。”
在她看來,除需掌握基礎護理專業知識外,養老服務師還需具備醫療、家政、餐飲、管理、消防安全、適老化環境設計、智能技術操作等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無一例外都需要達到專業水平,“因為如果不夠專業,就無法給他人提供培訓和指導。”
養老服務師複合性與高專業性的特質,使其不再僅僅是老人生活的照料者和輔助者,而成為了集需求分析者、方案制訂者、質量管理者和服務指導者於一身的老年生活管家。
需求催生的新興職業
2025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達31031萬人。此外,老年人口每年新增的規模超1000萬人。郝圓媛從事養老事業8年之久,近些年來老年人口猛增,讓她感受到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正在噴涌。
而且,養老需求愈發個性、細緻和多元。她舉例,居家、社區和機構這3種養老模式下,老人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年齡階段的老人,需求存在差異;失能、半失能與自理老人,也各自有相應的需求。
因此,當一個家庭開始面臨養老問題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是選擇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需要選擇哪些服務種類?配置哪些設施?如何找到合適的護理人員?需要承擔多少費用?
郝圓媛説:“養老服務師就像一位‘養老全科顧問’,他們既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狀況和家庭條件,又熟悉各類養老資源和服務,可以為老人設計最適合的養老方案。養老行業特別需要養老服務師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加入進來。”
上海天與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與”)的高明媚提到,養老服務師更能滿足居家長者的養老照護需求。
自2019年成立以來,天與已累計為超百萬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高明媚説:“機構和社區會配備評估或護理人員,雖然不如養老服務師的職能覆蓋那麼全面,但是可以給予老人一些照顧和指導。而居家老人鮮少有這些服務,他們更需要一個固定的人給予定期的能力評估、生活照護、回訪和健康建議。”
而大多數老人覺得住在家裏更舒適、熟悉和安心,不願去養老院。但家屬和老人都缺乏照護常識,居家養老沒有規劃,一遇到突發情況,就會很棘手。
2021年,國家衞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曾介紹,我國養老格局為“9073”,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在龐大的居家養老群體需求面前,養老服務師將成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
不過,郎至尊認為,雖然養老服務師所提供的服務存在切實需求,但大多數老人並沒有形成專門聘請養老服務師進行專業評估與規劃的意識。如何通過宣傳和推廣,幫助老年群體建立對養老服務師的認知,是未來需要推進的方向。
養老服務師的未來執業模式
談及老人或家屬如何才能請到養老服務師,郝圓媛&&,未來,養老服務師應該主要在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驛站開展工作,大概率不會獨立執業。“在這些地方挂靠的養老服務師,一是熟悉機構和居家的養老服務;二是在老人身邊,能夠隨時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三是有利於組織考證、篩查資質,以及提供培訓。”
養老自媒體博主小王同樣認為,未來的養老服務師應該隸屬於養老院或居家上門的養老服務機構。小王經常往返於中日兩國,走訪知名養老機構,傳播養老領域的知識。目前,他經營的自媒體“小王養老指南”多&&累計粉絲已超過30萬。他覺得中國的養老服務師和日本的care manager(介護支援專門員)的定義和職責非常相近。
在日本從事介護福祉士的思奇告訴記者,日本的介護支援專門員大部分隸屬於養老院或居家上門服務機構,“老人有養老服務需求的話,要先向街道提出介護申請,街道的工作人員會上門對老人進行全面綜合的等級評估,共有7個等級。評級完成後,介護支援專門員介入,根據評級為老人分配相應的服務機構,制訂養老服務方案,還會不斷回訪和調整方案。”
小王和思奇都提到,在日本這是一個全民皆知的職業,每位老人都會有一位專屬介護支援專門員。
思奇&&,介護支援專門員會根據不同的評估和方案,為老人選擇不同的服務,因此每位老人花費的金額也不同。通常情況下,老人只需支付10%的費用,剩下90%由政府承擔。一位老人在一般的日托養老機構,一天需要支付1000日元(約合50元人民幣)左右。介護支援專門員的工資由養老機構和政府共同承擔。
當然,我國在社會制度、人口基數、家庭觀念及行業特點等方面具有獨特性,養老制度保障需立足國情與社情制定。其他國家的養老政策和職業體系,僅能作為借鑒與參考。
儘管如此,郝圓媛還是預測,在未來,我國養老服務師很可能也為老人提供免費或極低收費的服務。她解釋道:“隨着老人對身體狀況評估、養老方案制訂等服務的需求成為剛需,養老領域的很多基礎服務應走向普惠化、便民化,成為社會的兜底保障。”在她看來,未來可能需要養老企業主要承擔養老服務師的雇傭費用,同時她也希望政府能為養老服務師這個職業&&一些崗位津貼。
事實上,在新職業正式&&前,我國部分養老機構已在類似職業方向上展開探索。據記者調查採訪,福建省廈門市的象嶼慈愛老年養護中心設立的健康管家崗位,以及泰康之家設立的個案管理師崗位,都與養老服務師的職能相似。
象嶼慈愛老年養護中心(以下簡稱“象嶼慈愛”)健康管家林小華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為每位住院老人配備了專屬的健康管家,雇傭費用由象嶼慈愛承擔,“健康管家在制訂養老方案時,會依託象嶼慈愛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統。該系統集成了智能監控、智能對講、人員定位、緊急救護及智能餐飲等功能模塊。健康管家借助系統輔助,為全院老人完成健康評估、定制個性化養老方案,並開展健康隨訪工作。”
從業高標準,築起職業護城河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養老一線從業者中,有養老院院長、老年活動策劃師、適老化改造師、養老護理員、老年助浴員以及養老公司總經理助理等。他們不約而同地&&,若未來&&認證細則,一定會考取相應證件,成為一名養老服務師。
但養老服務師這一職業對從業者有很高的要求,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從業者並非易事。廣東省廣州市的適老化改造師陳先生就&&,官方發布了七條養老服務師的核心工作內容,能做好其中任何一條就很不容易了。
郝圓媛認為,成為一名養老服務師至少需要以下幾個要求:“首先,養老服務師從業者最好在學校就是學養老專業或者護理專業的,因為專業化知識體系的建設是很有必要的。其次,養老服務師需要有居家、社區和機構等不同場景的養老經驗,對工作年限是有要求的,至少需要3到5年的實踐經驗。當然,還需要考證、定期培訓等。”
小王提到,在日本,考取介護支援專門員的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據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的文件,從業者首先需要從事5年國家規定的專門職業,例如介護福祉士、精神保健福祉士、看護師、醫師等,然後進行筆試考試,2017年的考試合格率僅為25.1%。此外,“介護支援專門員證”的有效期為5年,每5年就要再次接受培訓,更新證件。
但高難度、高標準的從業資格認證,也為介護支援專門員帶來了高薪和體面的社會地位。小王透露:“介護支援專門員的薪資收入處於日本養老行業中的頂尖,有的能達到580萬日元,差不多30萬元人民幣,跟日本銀行的工作人員一樣高。”
小王曾在他的視頻中&&,當前中國養老領域的人才存在“三高三低”的現象:流失率高、年齡高、工作壓力高,收入低、學歷低、職業認同感低。在他看來,養老服務師類似於介護支援專門員,它的確立可以有效緩解“三高三低”的現象。
李強勝認為:“養老服務師對從業者的高要求,建立了專業的職業門檻,也預示着未來較高的薪資水平。同時,還為養老從業人員提供了更高階的職業發展方向。他們不僅自身提供專業服務,更能帶動更多基層照護人員提升專業水平,形成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長此以往,一定能夠吸引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
養老服務師是個好職業,但郝圓媛坦言,現在它還處於職業規劃的層面,後續如何確立職業規範,如何進行標準化的職業評定,以及如何讓這個職業在行業中發揮真實的作用,需要政府加大落實的力度。
隨着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一直在強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並同步推進職業技能評定等相關工作。
2025年3月13日,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規範組織實施和證書頒發等7項重點任務。4月25日,獲得我國第一批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從業人員持證上崗。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大國工匠與勞動模範研究所副所長竇學偉&&,任何一種職業的規範化與長遠發展都離不開技能等級認證機制的不斷完善。
養老服務師要想真正在行業中發揮作用,今後還需要政府部門建立科學系統的職業技能認證體系,通過標準化培訓和考核機制,保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服務質量。同時,還要依託政策支持推動認證結果與薪酬體系挂鉤,提升職業吸引力與社會認可度,為行業規範化發展奠定基礎。(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佳佳 記者 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