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調動紅樹林保護積極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1 15:48:25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調動紅樹林保護積極性

字體:

  隨着紅樹林保護投入增多,實現紅樹林保護的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多贏是重要努力方向,需要增強對紅樹林保護、修復、利用的科學規劃,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並探索更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更好調動紅樹林保護積極性

  探索紅樹林碳匯交易試點,發展碳匯經濟。在共享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碳匯收益等方面&&政策,吸引社會資本踴躍參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紅樹林被稱作“海岸衛士”,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採取將紅樹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紅樹林地用途管制、清退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內違法養殖塘、科學營造紅樹林等系列舉措,紅樹林面積穩步增長,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同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紅樹林生存依然面臨自然災害、病蟲害、人為破壞等因素威脅。隨着紅樹林保護投入增多,實現紅樹林保護的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多贏是重要努力方向。

  保護紅樹林不僅是生態命題,更是平衡發展與可持續保護的治理命題。受訪人士建議增強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科技水平,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並探索更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更好調動紅樹林保護積極性。

  專項行動落實紅樹林保護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紅樹林面積已達3.03萬公頃,較本世紀初增加了約0.83萬公頃。這得益於紅樹林保護法治保障、專項行動計劃、針對性技術應用等的落地。

  完善法治保障。我國2022年施行的首部濕地保護法專設紅樹林保護條款,明確禁止佔用紅樹林濕地、禁止在紅樹林濕地挖塘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珠海經濟特區紅樹林保護條例》等沿海地方紅樹林保護條例陸續&&,壓實紅樹林保護地方責任。

  推進專項行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18800公頃,細化了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地營造和修復紅樹林的具體面積。

  紅樹林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這一特性導致紅樹林保護面臨與港口、道路工程開發的利益平衡。《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要求,依據相關基礎性調查及科學評估成果,將紅樹林相關自然保護地,以及自然保護地外的紅樹林、紅樹林適宜恢復區域,全部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濕地保護法也規定紅樹林空間“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評估,確因國家重大項目、防災減災等需要佔用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辦理,並做好保護和修復工作”。本刊記者了解到,華南某地一高速公路跨海大橋為避讓紅樹林區域,增加近3億元投資。

  強化科學保護。近年來,科技助力下,海南優良的紅樹品种經過人工馴化,被引種至福建、浙江等較高緯度海域。2024年底,《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技術規程》國家標準發布實施,明確了樹種選擇和苗木準備、紅樹林造林、紅樹林修復、項目驗收等技術要求,為我國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多元因素致紅樹林保護面臨挑戰

  本刊記者近期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採訪發現,紅樹林保護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其生存仍然面臨颱風、風暴潮、病蟲害、外來物種入侵等挑戰,還有紅樹林營林成本持續攀升,平衡紅樹林保護投入和效益産出,更好調動紅樹林保護積極性面臨挑戰。

  颱風、風暴潮等極端氣候摧毀紅樹林。2024年,因颱風“摩羯”侵襲,海南東寨港紅樹林出現紅樹倒伏甚至被連根拔起的情況,一些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紅樹在颱風中損毀。“有些較古老的樹種可能在這次颱風後消失。”一名林業工作者説。

  外來物種入侵、病蟲害威脅紅樹林生存環境。本刊記者了解到,除了生存空間不同程度遭受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擠佔,紅樹林或多或少存在團水虱、夜蛾、藤壺等蟲害。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教授、海岸帶研究中心主任辛琨説,在紅樹林比較集中的區域,病蟲害幾乎每年爆發,嚴重時需要人工干預。研究顯示,在適宜的溫度範圍內,隨着溫度的升高,威脅紅樹林生存的害蟲種群數量增加,而近幾十年全球氣溫逐漸升高、極端天氣事件增多,急需加強林業蟲害防治。

  紅樹林營林成本持續攀升。一些基層幹部反映,由於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開發強度高,適宜紅樹林自然生長的空間較少,更多的紅樹林營造需要提前進行微地形改造,營林投入持續攀升。當前,每畝紅樹林的營林投入平均為2萬元,如需微地形改造,投入則每畝可能超過10萬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欖根村,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新種下的紅樹林已經長高,中心有關負責人説:“這片灘塗原本長期泡在水裏,不利於紅樹林生長。為了讓樹苗更好存活,我們把種植地用管道人為抬高,種植投入大幅增加。”

  紅樹林保護和産出總體有待平衡。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説,實施紅樹林營造修復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主要來自各級財政。當前,紅樹林保護修復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層面,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尚未完全打通,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同時,沿海灘塗是不少村民世代進行養殖或者捕撈的場所,紅樹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後,一般不允許村民再到林間進行生産活動,也需採取措施提升村民保護紅樹林的積極性。

  多方施策促進保護和利用

  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加強對互花米草治理、紅樹林恢復技術、紅樹林病蟲害防治、紅樹林合理利用技術等的研究,為紅樹林保護、恢復、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健全紅樹林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辛琨認為,可考慮將社區居民生計納入紅樹林保護修復大盤子,如果在紅樹林保護修復過程中影響了周邊社區群眾的利益,應給紅樹林周邊社區一定補償。“這種補償不一定是資金,也可以是幫助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教育等政策,以保護帶動周邊經濟社會發展。”

  鼓勵地方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本刊記者採訪發現,隨着紅樹林面積穩定增長,不少地方正積極探索推動紅樹林保護與旅游觀光、生態養殖等産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群眾的保護意識和獲得感。

  比如,近年來,福建羅源縣北山村一邊開展互花米草除治,一邊引種鄉土紅樹植物秋茄。如今,北山村紅樹林成林面積已達535畝,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不少游客來此打卡,有力帶動當地餐飲、住宿等産業發展。廣東湛江持續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生態型經濟試點,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産品,形成紅樹林、水域、裸灘交錯的種養耦合布局,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

  廣西紅樹林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廖馨認為,可完善激勵措施,適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保護。“比如探索紅樹林碳匯交易試點,發展碳匯經濟。在共享紅樹林造林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碳匯收益等方面&&政策,吸引社會資本踴躍參與。” (采寫記者:張華迎 陳凱姿 農冠斌 周穎)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