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29日《法治日報》報道,近日,北京市地方標準《醫療機構安寧療護服務規範》正式實施。這一規範首次將醫務社工納入核心服務團隊,強調“患者和家屬共同決策”,並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北京特色”方案,為全國醫療機構安寧療護服務標準化建設樹起新標杆。
首次將醫務社工納入核心服務團隊,標誌着安寧療護從單一醫療救治向多維關懷轉型,此舉可謂醫療人文關懷領域的突破性創新,不僅填補了行業標準空白,更折射出社會對生命尊嚴的深刻思考,將為臨終患者及家屬帶來溫暖而有力的守護。
首先,這種“醫—護—社”協同模式,是對“全人照顧”理念的生動詮釋。傳統的安寧療護,往往聚焦於病痛緩解,醫務社工的加入,打破了“醫—護”二元模式,通過專業評估、情緒疏導、資源鏈結等服務,為患者構建起家庭、社會、醫療三方聯動的支持網絡。比如,社工可協助家屬處理經濟壓力、協調社會資源,或引導患者完成未了心願,讓臨終關懷不再局限於病房,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生命維度。
其次,“患者與家屬共同決策”機制的強化,彰顯了醫療倫理的進步。在生命末期,患者常因意識模糊或溝通障礙失去自主權,家屬決策又易陷入倫理困境。上述規範明確要求醫療機構尊重患者意願,在病情告知、治療方案選擇等環節,建立醫患、家屬三方協商機制。這種將選擇權回歸患者與家庭的做法,既避免了醫療過度干預,又為家屬提供了情感緩衝空間。當“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被納入服務內容,醫療行為便不再冰冷,而是成為一場關於生命尊嚴的溫柔對話。
此外,中西醫結合的“北京特色”方案,為安寧療護提供了更具本土適應性的路徑。西醫在症狀控制、疼痛管理方面優勢顯著,而中醫的調理療法、冥想療法等,則有助於患者身心平衡。比如,針灸可緩解腫瘤晚期患者的頑固性疼痛,中藥敷貼可改善水腫症狀,結合自然醫學療法,為患者創造更舒適的臨終體驗。這種融合併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基於東方文化對生死哲學的理解,將“天人合一”的理念注入安寧療護實踐。
北京市對這一規範的實施,不僅為地方安寧療護服務提供了可操作的標準,更為全國醫療人文關懷改革提供了範本。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如何讓生命終點成為有尊嚴的旅程,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期待這一規範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推動更多地區構建符合本土需求的安寧療護體系,讓“生死兩相安”的理念照亮更多人的生命暮途。(舒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