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人影展 > 劉衛兵

20年前,上大學學攝影

本文節選自:劉衛兵著《回望20年——一位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手記》,陜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10月。

2009年,初春的一天,忙中有閒,我打開攝影櫃時不經意間瞥見那&佳能EOS1N膠片相機,孤零零地躲在櫃子最裏面的角落。我每天都要打開櫃子拿數碼相機去採訪,可很少看一眼那&過時的傳統膠片相機。

膠片相機已經發舊,邊緣已有不少磨損的痕跡,汗水凝結成的白色汗漬在相機眼罩上依然清晰可見。捧起這&老相機,心裏禁不住有種異樣的感覺,看著它,就像和自己當年熟悉的老友重逢一般。

舉了十多年膠片相機,如今和它們説再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年父親用那&60年代末買來的相機,給家裏人留下了不少老照片。幾十年過去了,那些發舊的黑白照片顯得越來越珍貴。俗話説:“ 三十而立 ”。可以説,傳統相機記錄了自己“立”起來的人生經歷和感悟。

1985年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新聞攝影專業,大概到了大學三年級前後,我們終於等來了夢寐以求的“ 攝影實踐課 ”。班裏32個同學每人領到了一台嶄新的海鷗DF相機,大家當時真有當兵多年第一次領到槍一樣的興奮。同學們把相機挎在身上、抱在懷裏,愛不釋手。領到相機的同時,我們每人還領到了一個黑白膠卷,大家開始了第一次攝影實戰。

記得當時我在教學二樓門前,盯上了一個坐在童車裏大約一兩歲的孩子。圍着那瞪着大眼睛的孩子拍了好長時間後,跑到暗房,折騰了很久,終於洗出了自己第一張攝影實習作品《搖籃裏的孩子》。一晃20多年過去,那孩子現在也該長成大人了。

剛開始練習拍照時,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學習使用相機。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晚上回家練習端穩相機。就像戰士練習射擊一樣,我找來兩塊磚放進袋子裏,挂在舉起相機的手臂上,訓練長時間端穩相機進行拍攝。

那時國內機械製造水平不高,國産相機質量還較差。拍攝一週下來,我們的32&相機竟然壞了好幾&,都是機械快門出的問題。膠卷當時還屬於貴重商品,學校一年就發幾個膠卷,自己又不捨得買,只能節約使用。有時我們還通過有路子的同學從新影廠買盤裝膠片回來自己製作散裝膠卷。彩色膠卷更是稀罕商品,到了畢業前一兩年,我們才領到為數很少的幾卷彩色膠卷,根本捨不得使用。

大學最後兩年,我利用假期跑了全國近十個省的城市和農村,用這些黑白膠卷,拍攝了不少記錄當時社會生活的照片。回到學校,和同學跑到暗房配藥、沖洗照片,一幹就是好幾天。後來我在人民大學舉辦了兩次題為《大別山,你聽》和《鏡頭在這裡延伸》的小型個人攝影展。在大學裏學習攝影的經歷,雖説有些不易,但留給自己更多的是好奇、衝動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