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個月,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外貿創新高——
三大區域,外貿為啥跑得快?
寧波舟山港梅西滾裝碼頭,裝載了3000余輛新能源汽車的“夢之蘭”號滾裝船正緩緩離泊駛向墨西哥;
廣州花都區一家新能源企業內,一批貨值超70萬元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正在裝箱,準備發往南非;
河北保定,一列滿載汽車配件、機械設備的中歐班列駛出站&,開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外貿向新向優,展現出強勁韌性。其中,長三角地區進出口14萬億元,同比增長6%;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7.52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同期新高;京津冀區域進出口3.91萬億元,連續7個月保持增長。
這三大區域外貿為何跑出加速度?其高質量發展折射出我國外貿怎樣的韌性與活力?
亮點多、韌性足
盤點今年以來外貿成績單,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表現格外搶眼。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長三角地區進出口14萬億元,同比增長6%;民營企業進出口7.83萬億元,同比增長9.7%,佔進出口總值的55.9%,外貿主力軍的作用持續顯現。
浙江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家五金産品商鋪內,來自澳大利亞、斯裏蘭卡、哈薩克斯坦等國的採購商們正仔細驗看著樣品,不時與店主交換着名片、商討價格。
“今年店裏接待的外國面孔明顯多了,僅前三個季度,來店裏的新客戶就比去年增加了兩成。”店主張翠艷一邊整理貨架一邊説道。剛剛,來自斯裏蘭卡的採購商伊克拉姆與她簽下了一份代理協議,拿下了兩個品牌在斯裏蘭卡的銷售權。“這已經不是我們簽下的第一個海外代理了,”張翠艷透露,“靠着産品過得硬,我們的品牌這幾年已經走進了好幾個國家。”
在粵港澳大灣區,機電産品成為出口大頭。
前10個月,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7.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其中,機電産品佔整體出口近七成,電子元件、“新三樣”産品出口分別增長19.5%、32.2%。機電産品唱主角,折射出外貿結構的優化升級。
深圳市格瑞普電池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工人們正熟練地為一批即將發往德國的無人機電池進行最後的檢測和封裝。車間裏一派繁忙景象,這批訂單不久後便將裝櫃出海,運往海外客戶手中。“今年以來,我們明顯感受到海外市場對清潔能源相關産品的熱情持續高漲,公司的電池産品出口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該公司副總經理杜芃介紹,公司的無人機電池、模型電池等産品遠銷至美國、新西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公司出口業務的重要支撐。
在京津冀地區,對外開放平台作用凸顯。
前10個月,京津冀地區與240余個國家和地區保持穩定貿易往來,進出口3.9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1.2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京津冀依託自貿實驗區、綜保區等對外開放平台,不斷拓展出口增長空間。前三季度,北京亦莊經開區出口503.3億元,增長22%;天竺綜保區出口34.3億元,增長34%。
“石家莊國際陸港開行中歐班列後,我們的貨物再也不用通過汽車運輸到鄭州、西安發運了,運輸成本大幅降低。”河北坤元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玉芬説,陸港還設有海關監管場所、B型保稅物流中心,外貿貨物可以選擇在本地報關,省去在口岸報關查驗的等待時間。
國家發展改革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室副主任余新創對記者&&,三大區域外貿增長體現出的韌性,並非單純的訂單回流,而是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中地位發生結構性躍升的體現。“區域之間通過差異化定位和協同發展,共同構建起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國經濟規模大、體系全、結構優、品質好的優勢加快彰顯,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持續增強。”余新創説。
優勢明顯,吸引力強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所副所長李青對記者介紹,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個區域外貿持續“領跑”,源於一系列共有的深層優勢:
——産業基礎好、創新動能強。
“這三大區域是我國創新要素最密集、産業升級最前沿的地帶。”李青認為,這幾個區域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已從傳統的成本優勢,全面轉向創新驅動。“新三樣”産品、高新技術産業集群、航空航天與集成電路等高端製造,共同代表了我國在全球産業鏈中向上攀登的核心力量。“這種産業結構的率先轉型與優化,使其在全球競爭中佔據了有利位置。”李青説。
“新”,在北京的出口結構上表現得格外突出。汽車製造業成為北京地區出口主要增長點,前三季度,汽車、汽車零配件上拉地區出口增速1.5個百分點,合計佔比提升至8.2%。潮玩、集成電路、醫療器械出口保持穩健增長勢頭,合計佔比提升至6.4%。
“綠”,是上海出口的一大亮點。前10個月,上海市綠色航運裝備表現突出,液貨船出口274.6億元,增長115%。
——全球鏈結深、市場開拓韌性強。
作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主樞紐,三大區域均深度嵌入全球産業鏈與供應鏈體系。這些區域不僅長期深耕歐美等傳統市場,更在應對全球格局變化時展現出卓越的適應性。這種深度鏈結與主動調整的能力,有效對衝了外部需求波動,實現了在複雜環境下的穩健增長。
剛剛落幕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來自138個國家和地區的4108家企業參展,短短幾天時間,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額達834.9億美元,比上屆增長4.4%,創歷史新高。每年在上海舉辦的這場盛會已經成為全球外貿風向標。全球企業在這裡展出新品、洽談合作、尋找商機、交流信息、發現潮流。上海及所在的長三角區域,也成為全球供應鏈上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所在。
——制度創新優勢明顯。
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一流灣區建設,長三角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還是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戰略,都獲得了頂層的政策支持。這些區域內部通過打破行政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其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台通過制度創新,持續為企業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三大區域領跑,帶動全國各地外貿穩步向前。東部地區繼續發揮領頭羊作用,中西部地區增速亮眼,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的外貿發展格局。
“尤其是中西部內陸地區的對外貿易正迎來強勁增長,成為拉動全國外貿的新生力量。”李青向記者介紹,今年來,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代表的內陸開放高地加速崛起,它們憑藉日益完善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和承接東部産業轉移帶來的製造業基礎,積極融入全球産業鏈。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也致力於開拓對外開放新通道,努力打造成為向北開放的重要門戶,為我國外貿注入了新的地域多樣性。
推動建立多層次開放體系
區域外貿的強勁表現,對宏觀經濟具有多重意義。
李青認為,首先,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區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其外貿穩中有進,直接支撐全國外貿基本盤,對GDP增長、就業穩定和外匯收入形成有力保障。
其次,這些區域在外貿結構上的優化升級,帶動了全國産業轉型步伐,推動中國製造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有助於提振企業經營信心和市場預期,從而調動更多社會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更重要的是,區域外貿的差異化發展形成了“多極支撐”的格局,避免了過去依賴單一區域或單一産品的風險。“例如,長三角強在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粵港澳長於跨境服務與金融支持,京津冀側重協同發展與制度創新,這種多元動力結構增強了全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性。”李青説,“這也展現了中國在市場開放、産業鏈韌性方面的優勢,形成良好國際示範效應。”
當前,中國區域外貿仍面臨外部需求波動、全球産業鏈重構與內部成本上升等挑戰,該如何應對?
余新創&&,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需要多措並舉構建外貿發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區域外貿結構優化,推動産品從“價格優勢”轉向“技術+品牌”雙輪驅動;二是強化區域協同,如共建海外倉、共享供應鏈平台,降低跨境物流與交易成本;三是積極拓展“一帶一路”、RCEP等新興市場,分散風險、拓寬空間。此外,各地在優化提升傳統産業的同時,還應結合自身優勢,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在數字貿易、綠色標準、服務出口等新領域搶佔制高點,實現“穩”與“進”的平衡。
展望未來,中國區域外貿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字貿易包括跨境電商、雲服務、數字內容等,正在成為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的新增長極;綠色貿易則涉及新能源裝備、節能技術、碳交易等,與‘雙碳’目標緊密銜接;整體解決方案出口則代表中國從賣産品向賣系統、賣標準升級,如高鐵、電力、通信等成套輸出。”李青説。
在這一過程中,區域外貿格局將進一步分化與融合。有關專家認為,長三角可能成為數字技術與綠色科技融合發展的先行區;粵港澳依託金融與法律優勢,強化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樞紐功能;京津冀則在高端裝備與系統集成出海方面形成合力。同時,中西部區域如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有望借助陸港與跨境電商,崛起為新的外貿增長極,形成“東部引領、中部崛起、西部跟進”的多層次開放體系。(記者 孔德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