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串聯“口岸—景點—商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8 08:04:07
來源:經濟日報

高效串聯“口岸—景點—商圈”

字體:

  從塞滿特産的後備箱到鼓脹的背包,深圳灣口岸每天見證着萬千“空箱而來、滿載而歸”的消費敘事。這些鮮活的場景背後,是中國持續擴容的免簽“朋友圈”與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共振釋放的澎湃動能——跨境消費從“特別體驗”蛻變為“日常習慣”,游客“過境停留”轉化為“購物旅游”。

  駐守在灣區橋頭的深圳邊檢總站深圳灣邊檢站,正聚焦“政策直達、機制創新、科技賦能”三大維度,着力打造“通關+旅游+消費”服務生態鏈,為促進外籍旅客“中國購”、港澳居民“內地游”注入移民管理澎湃動能。

  “政策直達”助力“中國購”

  “中國的通關效率非常高,我非常喜歡中國……”來自智利的旅客Miguel經深圳灣口岸出境時,由衷點讚“中國速度”。

  隨着240小時過境免簽、單方面免簽等一系列便利外國人來華措施優化升級,“中國游”正吸引境外游客紛至沓來,帶動中國成為全球“購物旅游”的新熱土。憑藉着科技創新、區位優勢、政策紅利,深圳成為外國游客“中國購”的熱門城市。

  “免簽從哪一天起算?這附近哪有比較大的商圈?”初到深圳的德國旅客Samuel&&,“儘管做了攻略,但我更希望能有個‘當地通’詳細介紹。”來到深圳灣口岸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不僅確認了停留期,辦好了微信支付,還拿到了一份標注了各大商圈和離境退稅點的《國際友人“深”游指南》。

  “我們聯合設立‘外國人綜合服務中心+多語種綜合服務站’雙&&,形成涵蓋政策解讀、通關指引、旅游推介、消費指南的全鏈條服務網絡,以口岸入境宣傳第一站豐富入境消費新選擇。”深圳灣邊檢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馬強説。

  為助力入境旅客“流量”轉化為跨境消費“增量”,深圳灣邊檢站用“主動服務、靠前服務、精準服務”系列實招作答:組建覆蓋英、法、西、俄等10余種語言的“翻譯輕騎兵”提供現場翻譯諮詢;配合銀行等支付單位開展外國人來華支付宣傳;針對外籍旅客推&&境卡填寫專人專崗引導服務;增設多語種通關流程圖、指示牌等標識,因地制宜劃設旅游團專用候檢區,分時分批引導外國旅游團分通道通關……

  “現在‘China Travel’火了,我們接待的‘144便利團’也多了起來,有了‘旅游團預報單’,能節省一半的時間。”深圳峰景旅行社導游尹朝暉説。

  面對“144便利團”激增的現狀,深圳灣邊檢站創新推出“旅游團預報單”舉措,即與旅行社建立144小時便利團預報聯動機制,優化“資料預審+問題反饋”申報流程,打造“提前申報—口岸核驗—通道分流”服務模式,大幅提高外籍人員查驗效率。

  機制創新助力“玩個夠”

  伴隨交通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跨境支付手段持續優化、通關模式高效升級,步入暑期後,大灣區各地多類型主題文旅活動接續舉辦,“夜游”深圳的玩法持續上新,跨境“夜經濟”成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21時,深圳前海灣畔128米高的灣區之光摩天輪下,等待進場的游客排起長隊,粵語、英語、普通話隨海風飄散,海景、夜景相映成趣。

  22時,深圳南山區蛇口新街煙火沸騰,攤檔前圍滿食客。“從口岸過來就10分鐘,天天忙到凌晨。”糖水鋪老闆葉衷麻利地收拾碗勺,“剛才這桌是從香港來的一家三代,逛了一天,趕着過關回家”。

  23時,深圳灣口岸依然人氣十足。當最後一波“演唱會觀演團”涌入口岸廣場,民警呂嘉樂忙着指引旅客。“明顯感覺今年夜間的客流變多了。”他説。

  今年以來,深圳灣口岸夜間客流同比增長近40%,高於日間增幅。針對“夜經濟”爆火帶來的“夜通關”流量,深圳灣邊檢站動態獲取深港文旅活動安排,常態化加強高峰分析預判,科學做好勤務部署,協調增強關鍵點位、重要區域安全防範;聯動相關單位做好專道先行、分段控流、聯動即檢、外圍疏導四類保暢舉措,確保口岸通關安全順暢。

  口岸繁忙、商圈繁榮。如何高效串聯起“口岸—景點—商圈”消費鏈?在口岸接駁點,一輛噴塗着“EASY GO”的文旅專線巴士滿載旅客緩緩啟程——去蛇口新街探尋特色美食,去南頭古城領略文化魅力,去人才公園感受灣區脈動……多條文旅專線火力全開,絲滑串聯起口岸周邊消費地圖,將旅客“想要去”變成“正前往”。

  為在游客心中留下美好深圳第一印象,深圳灣邊檢站積極對接屬地政府,用活口岸資源,在口岸附近劃設專屬停車區、等候區,張貼醒目路線指引,發放中英雙語旅游路線圖……如今,入境游客到達口岸,在享受高效便捷通關服務之餘,還可無障礙乘坐文旅專車,“零等待”前往熱門商圈、景點。

  科技賦能助力便捷“GO”

  深圳灣口岸“智能通關”邊檢快捷通道前,香港居民鄭海鵬腳步輕快,目光觸及通道前智能面板,閘機迅速打開。

  “現在‘刷臉’就可秒過,太順暢了。”鄭海鵬由衷讚嘆。這份“無感”通關的高效通行體驗,已成為深圳灣口岸的日常風景,也折射出深港融合的澎湃活力,為跨境消費繁榮按下“加速鍵”。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兩地“串門消費”已成常態。這背後是深港兩地民生領域的互補、互通,是日常消費、文化旅游等領域深度交流需求的持續升溫,這股愈加濃烈的“熱對流”,讓雙城生活似“同城”。

  “口岸客流‘快進快出、大進大出’是新常態,如何提升旅客通行效率,實現‘讀秒’通關,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參與“智能通關”邊檢快捷通道研發的民警王文斌説。

  從精簡通關環節入手,經過反復驗證,2024年11月20日,深圳灣口岸正式試點啟用“智能通關”邊檢快捷通道,進一步優化了旅客通關查驗環節,提升了口岸通關效率,改善了旅客通關體驗。

  統計顯示,自啟用以來,深圳灣口岸88條“智能通關”邊檢快捷通道惠及旅客超836萬人次,每4人就有1人通過該通道“刷臉”通關。數字背後,是科技賦能釋放的巨大效能。

  便捷的體驗早已貫穿通關全程。“原以為邊檢快捷通道採集備案要專門跑一趟,現在過關時就能採集,好方便。”香港在讀大學生何敏儀今年暑假與朋友來內地旅游,使用深圳邊檢率先推出的“港澳居民前置採集備案”模式後,為她節省約20分鐘專門採集備案的時間。

  “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讓採集備案從“專程辦”走向“順手辦”。王文斌説,如今,旅客在人工通道辦理&&境手續時,可同步完成信息採集備案,無需專程前往採集備案廳。

  這種“一次採集、長期暢行”的無感服務,有效消解了旅客的“時間焦慮”,提升了重復入境和深度消費的意願。自前置採集備案模式推出以來,已有近12.2萬名旅客在人工通道完成採集,佔同時期採集備案總數的80%。

  “重塑口岸通關新生態,不止於指尖的便捷,更在於全鏈條效能的躍升。”深圳灣邊檢站副站長張峰&&,深圳邊檢聚力攻關快捷通關、外國護照電子芯片讀取算力算法,持續拓展移動警務應用場景,助力口岸單小時驗放量提升近30%;充分發揮視頻融合賦能&&作用,實時採集關鍵區域人員信息、流量密度,可視化呈現口岸客流量及承載量變化,為口岸警力調配、通道開設做好充足準備。

  “通關的高效便捷,不僅提升了旅客滿意度,有效縮短‘抵達’與‘消費’之間的距離,更是服務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深圳灣邊檢站站長姜飛虎&&。(記者 楊陽騰)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