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明年都快排滿了!”——北京演藝經濟“熱”中求“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0:35:3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演唱會明年都快排滿了!”——北京演藝經濟“熱”中求“新”

字體:

  打開“00後”邵亞晴的微信朋友圈,一組組九宮格照片構成一首“夏日狂想曲”——13場演唱會,13次與音樂的快樂奔赴。

  6月以來,孫燕姿、林俊傑、任賢齊、陳奕迅、“五月天”等眾多歌手、樂團“扎堆”北京開唱,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歌迷相聚於此。即將到來的國慶中秋假期,韓紅、張碧晨等歌手也將在京舉辦演唱會,演出市場持續火熱。

  圖為今年在北京舉辦的“五月天”演唱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舉辦營業性演出超4萬場,吸引觀眾超10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37億元。其中,大型演出活動194場,吸引觀眾超38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27億元。可容納10萬名觀眾的“鳥巢”今年下半年檔期已排滿,2026年主場檔期也已近排滿。

  當演唱會成為城市流量的入口,小小票根串聯起“吃、住、行、游、購、娛”,演藝經濟正為“演藝之都”北京注入澎湃動能與活力。

  首演經濟:“看演唱會,來北京!”

  “我專門提早來,希望能買到限量版演唱會‘鳥巢杯’。”7月25日下午,距離“五月天”演唱會開始還有3個小時,來自澳門的觀眾黃穎思已在檢票口等待。從山西趕來的郭雪,還特意帶上了12年前在“鳥巢”看演唱會時購買的明信片——“這是我的青春記憶!這次來要在北京看6場演唱會。”

  當下,演唱會已經從單一的娛樂活動升級為情感共鳴與社交體驗的載體。當為心儀的歌手或樂隊歡呼尖叫,當數萬支揮舞的熒光棒匯成一片星海,當熟悉的旋律敲擊心靈勾起段段回憶……“情緒價值”成為無數觀眾“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的動力。

  “很難不被打動!去現場看過演唱會後,感覺渾身都充滿了電。”邵亞晴興奮地説。很多受訪觀眾&&,演唱會就像心靈的“加油站”,短短幾個小時的全情投入,能讓人忘記煩惱,也能汲取很多感動和力量。

  “演唱會的集體性消費特點能促發強大的情緒傳染機制,顯著激發情緒共鳴,更普遍地滿足人們情感訴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説。

  在北京,高品質、多元化的演藝供給為觀眾提供了豐富選擇。“鳥巢”自3月就開始舉辦演唱會,比往年早了近1個月;華語流行歌手、新生代歌手、外國藝人等紛紛登&;張傑、林俊傑、陳奕迅等多位歌手在北京連開演唱會場次超過5場。

  國家體育場公司總經理馮伏生介紹,2025年“鳥巢”萬人以上演唱會場次和觀眾人數再創新高,頭部歌手“連開”成標配。今年全年預計舉辦萬人以上大型演唱會超50場次,預計將吸引280萬人次觀眾到場觀演。

  “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城市服務三方面共同作用,催生了當下演藝市場的火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鄭芳説,今年4月,北京&&推動演藝高質量發展10條舉措,鼓勵在京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優先支持將北京作為全國唯一一站、在京首演和全國巡演首站落地北京項目。

  除了政策支持,北京還優化大型營業性演出“一件事”集成辦理模式。“原來串聯着辦的,現在可以並聯辦理。”鄭芳説,審批時限最多由35個工作日減少至6個工作日,審批材料由單事項依次辦理時的38件減少至集成後的22件。

  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觀眾可依照不同的票面顏色快速入場“鳥巢”,散場後還有延時運營的地鐵公交等待……演唱會舉辦前後,北京文旅、交通、公安等多部門聯動保障,為觀眾留下溫暖的城市記憶。

  圖為今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孫燕姿演唱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乘數效應:用票根串聯消費鏈

  去首鋼園與歌手形象公仔合影,到朝陽公園“五球”前和其他粉絲大合唱,在各個快閃店採購明星周邊産品……這個夏天,“00後”孔令思一點沒閒着。“北京今年有太多打卡點,很多以前沒去過的地方,這次都走了個遍。”她説。

  來自廣東東莞的李柏熙第一次來北京,連看了兩場演唱會,直呼過癮。“場館周圍酒店‘一房難求’,太火爆了。”他告訴記者,除了看演唱會,他還去了天壇公園、景山公園和北京環球影城游玩。

  觀演前為自己打造一套演唱會專屬粧造、散場後相約好友去周邊餐廳繼續歡樂、看演唱會之餘打卡周邊旅游景點……火爆的演唱會串聯起商場、酒店、文旅等多元業態與場景,“演唱會+”效應帶動消費增長。

  業內常以“乘數”來測算演唱會對消費增長的推動力。記者從北京市了解到,今年1月至8月,鳥巢萬人以上演唱會售票243.5萬張,票房收入15.4億元,帶動周邊吃住行游購娛收入92億元,拉動比約1:6。

  繁榮的演藝市場也為華熙LIVE帶來了顯著的客流與消費提升。“大型演出活動單日可吸引超過18萬人次的客流,帶動商圈整體消費。”華熙LIVE·五棵松數字傳媒中心總經理常婷婷説,餐飲業態在演出日營業額可達平日的1.5倍左右;休閒娛樂消費同步激增,酒吧、Livehouse等夜間業態客流增長50%以上,散場後時段消費佔比提升近30%。

  QMEX庫邁·墨西哥餐吧五棵松門店負責人王思元告訴記者,如果當晚有演唱會的話,客流量會比平日翻倍。“散場後會有很多觀眾到店,憑票根還可以享受特定酒水5折優惠。”

  從一張演出票到一條消費鏈,從一場“歡聚”到一座城的文化名片,北京演藝經濟的火熱印證了文化賦能城市的無限可能。今年“五一”假期,昌平區依託“2025千帆音樂·元氣森林音樂節”,推出“一張票根玩轉昌平”促消費活動,實現綜合收入超6500萬元;延慶區2025北京超級草莓音樂節開幕首日吸引超3萬游客,世園公園周邊酒店入住率100%,三天帶動直接和衍生消費達6000萬元。

  “大型演唱會的經濟輻射力形成了‘以演出場館為核心、向全城擴散’的消費浪潮,除了場館周邊的直接消費帶動外,在跨城觀演趨勢下,北京核心商圈以及整個文旅産業鏈消費活力不斷增長。”鄭芳説。

  演藝+:“演藝之都”名片更亮

  在北京,除了傾情投入一場演唱會,還有很多觀演選擇:去國家大劇院欣賞一場世界經典歌劇,走進百年戲樓正乙祠聽一曲《牡丹亭》,在天橋藝術中心“邂逅”原版引進音樂劇,或是漫步亮馬河畔參與一次露天即興演出……

  “演唱會是現在年輕化‘破圈’很重要的一個切口,我們也在積極打造‘演藝+’,構建傳統與現代交織、經典和潮流共生的‘演藝之都’城市形象。”鄭芳説。

  北京演藝集團推出音樂劇《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假面舞會+演出票+酒店住宿”套餐,打造“藝術+旅游”一站式服務;愛樂匯、嘻哈包袱鋪等演藝機構為商業街區注入舞蹈、音樂會、脫口秀等演藝內容;開心麻花·花花世界集合沉浸劇場、音樂戲劇酒吧、劇本游戲等多元空間,形成集演出、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業態……不斷推陳出新的“演藝+”創新場景,持續釋放演藝經濟對城市消費的拉動效應。

  “北京演藝經濟的發展,始終在探索守正與創新的統一。”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交流係副教授胡娜説,一方面,一批業態融合、場景聚合的演藝新空間“煥新”城市空間活力;另一方面,傳統院團也在運營理念、方式上更加開放,通過公益活動“打開專業的大門”,讓老百姓隨處都能看到優質演出。

  新消費,新業態,新場景。傳統劇場、園區街區、商業綜合體等活化空間、豐富演出樣態,為城市活力增添新引擎;國家大劇院舞&藝術“第二現場”借助超高清直播、全景聲系統等先進技術,讓藝術插上科技的翅膀“飛”抵更多人身邊;歌劇《指環》之《女武神》、話劇《風雪夜歸人》、京劇《野火春風鬥古城》、舞劇《主角》、音樂劇《尋找李二狗》等精品劇目在京成功首演,英文原版音樂劇《日落大道》等世界經典劇目將北京作為全國首演首站,“演藝之都”星光璀璨。

  “北京文化氛圍濃厚,劇場數量多、風格多樣,精品好劇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新加坡女孩林家怡在北京連看了《大狀王》等多場演出,還期待在這座文化之城體驗更多驚喜。10月至12月,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法語原版音樂劇《莫裏哀》、話劇《一仆二主》、舞劇《卡門》等世界經典劇目將來京首演、巡演。

  “戲”聚北京,大幕不落。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郭懷剛&&,北京將堅持深耕細作,營造良好文藝生態,匯聚各方人才,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着眼“演藝+”多元融合發展,激發文商旅消費活力。“北京既有歷史底蘊,又有時尚活力,希望所有到北京看演出的觀眾都能有一份獨特回憶。”(記者 董素玉 烏夢達 楊淑君)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