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26日電 題:在這座江蘇小城,德資企業與地方“雙向奔赴”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長江入海口南岸,一座常住人口80多萬的小城,何以入駐德企超560家、投資額超60億美元?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江蘇太倉,感受德資企業與地方“雙向奔赴”迸發的蓬勃活力。
圖為江蘇太倉的城市風光。(受訪者供圖)
在太倉的舍弗勒廠區,黃色機械臂輕盈翻轉,將精密軸承送入檢測線;一輛輛貨車載着剛下線的汽車零部件,駛向全國各地的整車工廠……30年前,舍弗勒在太倉建起一座30多人的小廠,如今其在中國已擁有1.9萬名員工,布局6大研發中心、17座工廠,成為江蘇製造業領域最大的德資企業。
舍弗勒的成長,是德企在太倉扎根興業的生動縮影。
數據顯示,自1993年開啟對德合作以來,一家家知名德企在太倉落地生根。目前當地德企年工業産值超670億元,畝均産值達1400萬元、利潤150萬元、稅收110萬元。
“一開始,很多德國工程師來到太倉,手把手教授製造工藝。”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企業傳播與市場部總監李佑美説,舍弗勒剛落戶太倉時,中國汽車工業仍處起步階段,這種“師帶徒”模式為外企技術本土化埋下“種子”。
2005年前後,舍弗勒在太倉相繼設立智能裝配部、模具中心及雙元制培訓中心等。“我們不再只是引進技術,而是開始本土化研發和製造。”舍弗勒太倉製造基地五廠廠長樓峻峰説,目前舍弗勒中國區汽車業務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95%。
圖為舍弗勒太倉基地一處工廠的外景。新華社記者 何磊靜 攝
“這種深度本土化不僅是市場策略,更是對中國製造和研發能力的信任。”樓峻峰説,這份信任也體現在地方助力企業綠色轉型的服務中。
廠房屋頂上,光伏板將陽光持續轉化為綠色電能;車間裏,數字化能源系統實時監測設備能耗。“2024年,舍弗勒太倉基地通過光伏發電、綠電採購等,實現了生産環節100%綠電供能。”國網太倉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余小毛説。
“隨着汽車行業綠色化進程加快,舍弗勒需要轉型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我們為企業量身定制了從碳核算到綠電採購的全流程方案,有效降低其碳排放。”余小毛説。
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範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羅銀介紹,太倉的競爭力不僅在於臨滬的區位優勢,更在於打造了“德企引領+本土協同”的産業生態,為外企深耕中國市場構建起“引得來、留得住、長得大”的全周期服務體系。
“目前太倉有600家本土企業進入德企供應鏈,800多家機構與德企開展研發、人才、資本等合作。”張羅銀説。
圖為太倉一處德式風格商業街區。新華社記者 何磊靜 攝
在德資集聚的太倉高新區,項目審批環節已從“串聯”改為“並聯”,推行“容缺受理”,實現申報材料精簡40%、審批時限壓縮50%。同時,中德專線、漢堡之家等20多家服務機構落地,為德企提供從法律、金融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持。
“太倉既講效率又有溫度的服務,使企業願意主動扮演‘招商大使’。舍弗勒多次將供應商大會放在太倉舉行,吸引更多夥伴入駐。”李佑美説,去年舍弗勒中國區營收達34.9億歐元,佔其全球營收約19%,而太倉基地,已成為其全球最大海外生産基地之一。
從“德國技術”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研發”與“全球市場”,德資企業與太倉的“雙向奔赴”,正譜寫更高維度的合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