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9月26日電(記者楊士龍)如何撰寫近250年歷史,在美國國內一直是激烈爭鋒的政治與學術話題。特朗普政府3月以來多次&&,將整頓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公園,讓博物館的歷史敘事更多展現美國“光明向上”的歷史。
這一行動旨在迎合以共和黨為代表的保守右翼勢力,顛覆民主黨長期以來的左翼政策沉澱,重塑美國民眾對歷史的認知,也有人將其稱為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內發動的“文化戰爭”的一部分。
歷史如何書寫
華盛頓的國家廣場兩側匯集着多家博物館。其中,美洲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非洲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和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三大族裔博物館的建立與展陳充滿爭議,反映美國社會一個深層矛盾,即美國各族裔“誰的歷史應被講述,應如何被講述”。這一爭論的本質是對各自族群在國家身份中佔據何種角色的爭奪。
這是2022年5月17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美洲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在美國,很多人認同猶太人和印第安人歷史上都經歷過大屠殺。然而,印第安人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數百年悲慘歷史是否應被定義為“種族大屠殺”存在爭議。
一部分保守派歷史學者辯稱,印第安人的遭遇不應被視作蓄意實施的種族滅絕,當時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歐洲人帶來的天花和瘟疫等疾病,歐洲殖民者的首要目的是獲得土地和資源,而非消滅印第安人。鋻於此,2004年落成的美洲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重點展示原住民的傳統藝術、當代生活、政治鬥爭和文化復興,卻對原住民歷史上遭受的暴力和滅絕事件閉口不談。這樣的展陳方式引發另一部分歷史學者不滿。他們認為,這樣的安排刻意回避了印第安人歷史上的最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大屠殺。
這是2022年5月17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美洲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裏的服飾和面具。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非洲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的問世則經歷了漫長過程。早在1915年,美國非裔退伍軍人就提出要建一個專門表彰非裔對美國貢獻的博物館,但直到2003年,國會才正式批准建立非裔博物館。2012年,博物館奠基,四年後於美國首位非裔總統奧巴馬任內對公眾開放。
相比之下,專門紀念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屠殺的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創建過程則要順利得多。1978年,時任總統卡特設立“總統大屠殺委員會”。1980年,國會授權在國家廣場附近建造博物館。1993年,博物館建成開放。此博物館順利落成,一方面與猶太人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勢力有關;另一方面,打敗納粹德國、拯救猶太人的歷史彰顯了美國的光輝形象,美國主流社會當然樂意講述這段“光明”歷史。
然而,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建成開放招致非裔和印第安原住民不滿。他們認為大屠殺發生在歐洲,美國不是大屠殺的主要受害者,為什麼要在象徵國家記憶和歷史的國家廣場優先建立猶太人大屠殺博物館,卻回避美國奴役非裔民眾、屠殺印第安人的黑暗歷史?
歷史由誰定義
美洲印第安人國家博物館、非洲裔美國人歷史與文化國家博物館同屬史密森學會。史密森學會每年預算超過10億美元,其中62%來自美國政府資助。特朗普政府此次劍指美國博物館,旗下擁有21家博物館的史密森學會首當其衝。
今年3月,白宮發布行政令,強調要在史密森學會的博物館系統內清理“貶低美國價值觀、破壞團結”等方面的內容。8月,特朗普再次簽署行政令,要求收緊聯邦資金審批,還暗示或“斷供”史密森學會的聯邦資金。9月17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將優先把聯邦資金提供給聚焦“愛國教育”的項目,即“以準確、誠實與令人鼓舞的方式呈現美國歷史”。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者柯必德説,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完全不恰當”,通過行政令來干預博物館展覽,是“超越權限的行為”。他認為,劍指博物館與特朗普政府向美國大學“開戰”一脈相承,一旦全面實施,將對美國歷史研究、文化展示、科學、教育與醫療等領域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後果”。
在特朗普政府開啟文化整頓前,美國博物館界傾向於多角度、多元化解釋並反省歷史,在展覽內容上傾向於強化女性、少數族裔等群體的視角。這些群體大多是民主黨支持者。然而,隨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右翼思潮在美國回歸。在冠冕堂皇的原因背後,特朗普政府有意保護的其實是利於白人敘事的歷史。
這場“文化戰爭”也映射出愈演愈烈的美國黨爭。共和黨反對民主黨倡導的所謂“覺醒”文化、多元化和反種族主義等思潮,整頓博物館則深得共和黨鐵桿支持者擁護。
警惕沉渣泛起
紐約市立大學歷史學者夏洛特·布魯克斯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與之前共和黨的政策明顯不同,以往的“文化戰爭”通常不明顯表露種族主義傾向,只會以“狗哨政治”的暗示方式出現。所謂“狗哨政治”,指政客通過隱晦語言向特定群體傳遞信息,同時避免引起其他群體的反感或注意。
這是2024年3月18日在美國華盛頓的潮汐湖畔拍攝的櫻花和馬丁·路德·金的雕塑。新華社發(亞倫攝)
例如在1976年總統競選中,共和黨人羅納德·裏根經常提到“福利女王”的故事,即芝加哥一名非裔女性靠騙取政府福利大肆致富。這一説法迎合了白人選民認為福利制度遭濫用的不滿。
布魯克斯認為,特朗普政府奉行源自歐洲極右翼勢力的所謂“替代理論”,聲稱美國的精英階層、自由派等正故意推動移民和少數族裔人口在美國增長,從而替代白人基督徒,進而徹底改變國家的文化與政治。特朗普在多個場合提到非法移民正“入侵”美國等字眼,就是與“替代理論”的信徒遙相呼應。
“訂閱堆棧”和“心靈之戰”網站等美媒注意到,白宮辦公廳副主任斯蒂芬·米勒9月21日為遭槍殺的保守派活動人士查理·柯克所作悼詞,不免讓人聯想到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1932年所作的《暴風雨將至》演講。米勒與戈培爾都將己方比作“暴風雨”與“猛醒”的人,都聲稱要拯救己方所代表的文明。
布魯克斯強調,從之前的“暗示”手法到現在的“公開”挑戰,“文化戰爭”或已超出價值觀鬥爭範疇,走向一種制度化的種族主義敘事重寫。
特朗普政府在何種情況下會“鳴金收兵”、結束文化整頓,目前尚不可知。無論如何,美國關乎國家身份和記憶的話語權之爭一直在撕裂美國社會,也勢必隨着左右翼勢力的此消彼長而製造新分裂。
注:報道員張娟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