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電力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領域,近年來,中國與東盟能源合作在人才共育、數智賦能、標準引領、電網互聯等領域不斷深化。着眼區域能源電力合作,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以中國—東盟能源學院、中國—東盟能源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等為載體,搭建起人才培育與技術輸出的橋梁,不斷助力區域開放發展。
加強區域能源合作人才共育
9月的廣西南寧,東博會如約而至。在9月16日舉行的2025中國—東盟電力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中國—東盟能源學院理事會成立暨2025級留學生開學儀式活動精彩亮相,成為中國與東盟持續深化能源教育合作、人才培養以及技術交流的生動注腳。
今年3月,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與廣西大學聯合籌建的中國—東盟能源學院在南寧揭牌,學院落戶於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同步在廣西電網公司等單位設立科研及實踐基地,構建“校企聯動”的特色培養體系,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能源領域的重要載體之一。
據介紹,南方電網公司自2009年起在柬埔寨、老撾等國參與建設17個能源項目;中國—東盟能源學院揭牌當天,130多家中外能源企業、院校齊聚南寧,在電力行業教育培訓國際合作交流會上共探人才培養新路徑。
“我們願與高校、能源企業一道,在人才培養、技術交流、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強全面合作,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構建起中國與東盟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合作格局,助力廣西建設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産業高地,推動更多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和中國産品走向東盟。”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負責人&&,公司作為中國—東盟能源學院的理事長單位,下一步將探索實習實訓、畢業就業、校企共育等合作方向,積極開展留學生學歷教育、國(境)外在職員工職業培訓、定制化國際項目人才培養、跨國(境)培訓資源共建共享、科研教研聯合攻關、企業涉外實訓基地認證、職業資格認證、職業資格跨國(境)互認、技術技能比武競賽、國際會議論壇等工作業務,同時啟動學院與企業間的訪企拓崗計劃,構建長期合作機制,為東盟區域能源合作注入“新動力”。
夯實跨境合作“數智底座”
當前,廣西正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着力打造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高地。
近年來,通過廣泛聯合科研院校與頭部企業,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在人工智能與能源電力融合領域加快布局。例如,投入大量研發資金在輸變配電力智慧巡檢、新能源與負荷預測等領域部署19個技術攻關項目,建成全棧國産化的電力行業人工智能創新&&,集成樣本庫、模型庫和專業標注工具等。
在模型與數據建設上,廣西電網基於南方電網“大瓦特”&&,已上架典型模型算法181個,建成人資和輸電2個L1業務域大模型及5個L2場景大模型。廣西能源數據中心的建成投用,實現了內外部能源數據的匯聚融合。
輸電智能巡檢大模型一體機的技術共享,正是依託創新合作中心技術轉化機制的生動實踐。這款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研發的一體機,內置機巡作業管理系統和輸電人工智能大模型,能精準識別電力設備缺陷,得到老撾電力企業人員的積極關注。
“我們針對老撾國家輸電網公司的實際需求,完成了一體機系統界面的老撾語改造與適配,更貼合當地用戶使用習慣,能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數字化部總經理劉瑩説。
助力沿邊地區跨境開放發展
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在地處廣西中越邊境的東興市,透過用電數據,可以感受到邊境地區的發展活力:今年前7個月,東興市全社會用電量5.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57%,其中當地第二産業用電量同比增長67.8%。
近年來,電力部門不斷建強邊境電網,服務地方對外開放。南方電網廣西防城港供電局投産35千伏裏火變電站等一批電網項目,進一步優化防城港電網建設結構,有力支撐當地重點項目的快速發展。近三年來,防城港供電局新增報裝容量10.58兆瓦。
在同樣地處中越邊境的憑祥市,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十四五”以來投資超1.4億元開展電網建設,為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了電力支撐。
在地處沿海一帶的欽州市,今年8月,由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研發的電鴻化近零碳園區“零碳駕駛艙”系統在中馬欽州産業園正式落地。該系統可實現能源生産、傳輸與消費全鏈條的精準碳數據採集和可視化管理。
此外,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還擴大園區充換電設施的布局,計劃在中馬欽州産業園區內建設一座多元融合的綜合能源場站,以實現園區充電樁20分鐘充電區“全覆蓋”。(記者 王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