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新華社香港9月18日電 題: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振奮香港社會各界
新華社記者
沿用代表活力和延續性的綠色封面,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發表了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題,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對香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作出規劃部署。
香港各界&&,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彰顯了特區政府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將進一步增強經濟動能、增進民生福祉,值得肯定與全力支持。
這是5月12日拍攝的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風光。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以更大勇氣推動改革
施政報告將改革理念貫穿全篇,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完善公務員評核機制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制定專屬法律以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充分展示改革破局的決心意志。
“改革是一條主線,改革的理念體現在提升行政效能、化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增加民生福祉等諸多方面。”全國政協港澳&僑委員會副主任屠海鳴&&,施政報告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令特區政府部門的責任更加清晰,提升各個部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
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部門首長責任制”將權責體系制度化、規範化,管理層級分明,主體責任分明,這是強化特區政府治理體系的關鍵一招,也是對公務員體系的一次深度革新,激勵公務員積極進取,進而形成高效、務實、負責的工作文化,提升特區政府在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經濟發展等各領域的決策和執行能力。這種刀刃向內、自我革新的改革勇氣,展現了攻堅克難、奮發進取的新氣象。
“只要每位公務員都以專業精神履職盡責,凡事多走幾步,定可為香港增添動能,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政府施政成果帶來的裨益。”特區政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説,施政報告明確部門首長的行政責任,同時提出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目的是提升治理能力,回應市民和新時代的要求。
香港中華聯誼會會長鄭翔玲&&,施政報告關於北部都會區的系列部署,引人矚目。北部都會區不僅是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促進産業多元的關鍵所在,更是香港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為將這一藍圖高效轉化為現實成果,報告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系統性的具體措施,令人振奮。
這是2019年9月20日航拍的香港科學園。新華社記者 楚雄 攝
以更大決心加快發展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居全球第三;全球競爭力重返三甲;香港5所高校進入世界排名前100位;香港在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亞洲第一、世界第四……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顯著成效。
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施政報告針對産業發展、鞏固國際中心地位、創新科技、文體旅協同發展、鼓勵生育等多方面提出一系列短中長期措施,為香港未來發展奠下堅實基礎。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施政報告提出制定促進招商的政策包,並增加靈活性,讓香港更有條件吸引全球各地企業落戶,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創科中心和人才樞紐的優勢更好結合,進一步引領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醫療醫藥等産業的跨越式發展。
各界人士認為,施政報告對産業發展厘清方向、重點,通過靈活批地、稅務優惠、資金補助和人才培育等,促推先進製造業、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與數據科學等新興産業,讓人們看到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相結合推進經濟轉型落地落實。
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施政報告着力推動新興産業建設,為香港經濟注入動能。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並簡化相關行政措施、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新興産業進駐,以及加大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等多元措施,將持續提升香港創科實力,引領香港把握新一輪科技浪潮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機遇。
施政報告在持續致力發揮獨特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和“文化、體育、旅游協同發展”,切合時代新需要。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黃友嘉&&,全力支持特區政府致力提升香港教育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多元人才,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全方位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與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旅游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説,施政報告提出“無處不旅游”、積極開拓客源、發展游艇旅游、深化好客文化等,為香港旅游業的未來勾畫清晰發展圖景。
這是2024年3月6日拍攝的香港過渡性房屋項目博愛江夏圍村住宅大樓。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
“安居生活 關愛共融”是此次施政報告中的民生專章,也是篇幅最長的一章,針對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等9個重點範疇提出切實解決方案,着力提速提質增進民生福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過去3個月公眾諮詢期內,特區政府舉辦40多場諮詢會,李家超多次帶領同事“落區”傾聽民意,與市民真誠深入交流,諮詢期內共收到逾10100份意見書。
陳國基&&,施政報告充分展現本屆特區政府始終貫徹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其中多項惠民措施涵蓋房屋、交通、醫療、勞工、扶貧、安老等不同方面,切實回應社會訴求,讓市民分享發展成果,共同建設更宜居、更溫暖的香港。
豐富置業階梯、加快公屋流轉、公布《運輸策略藍圖》、設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屠海鳴説,新一份施政報告,解決“老大難”民生問題的路子更熟了、解決新的民生問題的思路更活了、解決憂難事項的措施更實了、解決系統性的民生問題更具前瞻性了。
“改善民生實現‘硬供給+軟體驗’的雙重升級。”香港經濟智庫主席石柱&&,未來五年18.9萬個公屋單位的供應目標,較本屆特區政府上任時增長80%,這一硬核數據直擊住房痛點。將住房供應與北部都會區開發相結合的思路,打破“建屋就減産業用地”的困局,實現民生與發展協同推進。
“醫院管理局會秉持增加保障、減少浪費的原則,保障貧、急、重、危的病人病有所醫,推動公營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公營醫療服務質量。”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全力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方向,全面落實公營醫療收費改革的各項措施。
香港《文匯報》社評&&,綜觀整份施政報告,可以看到特區政府堅持改革、破除藩籬的決心和意志,凝聚最廣泛社會合力,帶領全港同心同行,砥礪奮進,努力將美好施政藍圖化為生動現實,充分釋放推動香港前行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