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出口創新高 碼頭煥新“綠”——探訪“長江外貿第一大港”太倉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8 17:05:31
來源:新華網

活力中國調研行|出口創新高 碼頭煥新“綠”——探訪“長江外貿第一大港”太倉港

字體:

  新華社南京9月18日電 題:出口創新高 碼頭煥新“綠”——探訪“長江外貿第一大港”太倉港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郭潔宇、李博

  長江入海口,碧波蕩漾。一艘遠洋巨輪緩緩駛入江蘇太倉港,岸橋上巨大的機械臂精準抓取集裝箱,平穩放置於電動集卡上;岸橋邊,清潔電能通過岸電系統源源不斷輸入停靠作業的船舶;堆場旁,一排排光伏板悄然將光能轉化為碼頭運行的綠色動力……記者日前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太倉港,感受這裡涌動的開放活力。

  9月16日上午,“禮諾運輸”號在此裝載2600余輛商品車離港奔赴歐洲,另一個泊位上,“玉衡先鋒”號正緊張作業,3600余輛國産新車將啟程前往東南亞。

  “今年1至8月,太倉港出口汽車51.3萬輛,同比增長64.3%,已超去年全年出口總量,創下歷史新高。”海通(太倉)汽車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兒七&&,碼頭設計年汽車吞吐量約130萬輛,從這裡出海的汽車能抵達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太倉港已建成各類碼頭18座、泊位99個。去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近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在長江流域穩居前列。近年來,太倉港着力打造新能源商品出口基地,今年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新三樣”出口超50萬標箱,同比增長45%。

  增長的不僅是貿易量,還有轉型的決心。

  在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幾乎不見工人穿梭的身影——28&無人雙懸臂梁自動化軌道吊正自主作業,通過AR識別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定位集裝箱和集卡,實現無人化裝卸;而在碼頭智能調度中心,大屏實時跳動船舶動態、作業進度和設備數據,工作人員輕點鼠標,指令便傳到現場設備,實現全程智能化管理。

  9月16日,貨船停靠在江蘇太倉港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自動化系統可減少設備作業人員數量約70%,提升作業效率20%。”太倉正和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劉斌説,作為長江流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四期碼頭總投資42億元,年集裝箱通過能力達200萬標箱。

  “過去船舶、設備都靠燒重油發電,黑煙嗆人、噪音震耳。”江蘇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局局長方健回憶道。轉變始於2007年,港口與國網太倉市供電公司聯手啟動“油改電”工程,將90多&龍門吊改為電力驅動,堆高機、起重機也全面電動化。

  “現在船舶靠港使用清潔電,安靜又乾淨。”國網太倉市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余小毛説,太倉港已打造江蘇港口中覆蓋範圍最全的岸電項目,全域建成131套岸電設施,泊位覆蓋率100%。僅2024年,岸電用電量近500萬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超4000噸。

  這是9月16日拍攝的江蘇太倉港集裝箱堆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潔宇 攝

  此外,太倉港港區還建成10萬多平方米的光伏電站、100多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並啟用近30輛電動重卡,實現粉塵、污水、污染物等有效治理。如今的太倉港周邊,天更藍、水更清,江豚偶爾也會洄游至此,成為生態改善的見證。

  依託轉型賦能,太倉港目前已入選全國首批智慧口岸建設試點,基本建成江海中轉樞紐港、中近洋和內貿集裝箱幹線港。根據太倉市相關建設規劃,到2027年,太倉港年集裝箱吞吐量有望超1000萬標箱,年貨物吞吐量超3億噸,“大船大港”效應將更加明顯。

  “太倉港將持續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優勢,深度融合腹地優質資源,全力打造長江沿線最大的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新能源出口第一港’。”太倉港口管委會相關負責人&&。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