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圍繞做強産業鏈,持續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效。今年上半年,164條縣域重點産業鏈逐質向新,助力工業經濟穩中向好,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通過持續推進補鏈強鏈,福建縣域特色産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持續提升産業含“新”量
廈門市同安區的廈門鴻基偉業復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一根重量僅2.5克的碳纖維自行車輻條,強度達到傳統金屬輻條的1.3倍。
憑藉這一材料在自行車、汽車製造等領域的延伸應用,鴻基偉業將産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提高到約30%。公司董事長王夢君介紹,公司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使碳纖維生産效率提升60%、能耗降低70%,為應用創新和市場拓展奠定基礎。
記者走訪福建多地看到,向創新要發展成為一種風氣。位於龍岩市上杭縣的紫金山金銅礦露採現場,先期“上崗”的無人駕駛礦卡已安全運行2000多公里。從銅礦到銅冶煉、新能源材料,再到無人駕駛應用,上杭縣立足本地産業基礎,不斷向新興領域延伸産業鏈。
圖為紫金礦業集團礦區的無人駕駛礦卡。(受訪者供圖)
今年上半年,上杭縣金銅産業鏈産值667億元,同比增長6.9%,金銅精深加工産業集群入選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上杭縣産業鏈向新發展,是龍岩縣域特色産業鏈發展的縮影,當地7個縣(區)形成有色金屬、機械裝備兩大主導産業,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
為促進縣域産業鏈加速向“新”發展,構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今年以來,福建省成立9個産業專班,“一業一策”推進産業創新發展,推動優質企業培育、重點項目建設等。
“目前,福建&&了中試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劃,強化創新服務,組織實施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項目256項、總投資達2737億元,併發布了116個人工智能産業領域應用場景。”福建省工信廳廳長陳建業説。
轉變思維以“質”求勝
在福州福清市,福建禦冠食品有限公司佔地近200畝的新廠房即將投用。作為當地食品産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勢頭正勁。
“‘求質’是企業發展的首位,練好內功是核心。”禦冠食品總經理崔仁傑説,憑藉高品質産品搶佔中高端市場,是企業保持利潤高增長的秘訣。
記者走訪了解到,轉變思維以“質”求勝,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今年上半年,位於泉州晉江市的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産值同比保持21%的高增速,其在晉江、上海和東南亞的新生産基地也正加緊建設。
“數字化轉型帶來穩定品控,增強客戶黏性。”信泰集團總裁辦副主任許劍飛説,公司不斷迭代升級新技術,産品可滿足個性化需求,訂單紛至沓來。
圖為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的飛織技術鞋面産品。新華社記者秦宏 攝
福建縣域産業園區發展同樣錨定高質量,從“引資”到“選資”,縣域産業園區不貪多求大,注重求新求精,鍛造競爭力。
位於三明永安市的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致力於構建園區企業“自我迭代”的産業生態系統,建立起涵蓋新能源負極材料、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等較完整的産業鏈。“園區高度關注産業鏈的縱向延伸、創新鏈的協同聯動、人才鏈的精準匹配。”永安市副市長龔祖清説。
作為縣域産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福建省持續推進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和技術鏈“四鏈”深度融合和工業企業“智改數轉”。今年以來,福建已開展“四鏈”融合對接活動超百場、參與企業1.4萬餘家。
內外協同鍛造産業“長鏈”
向內修煉“內功”,向外鏈結資源。記者走訪發現,福建多個縣域産業視野更加寬廣,以開放協同的思維做強縣域特色産業鏈的趨勢愈發明顯。
在龍岩武平縣,縣領導挂帥專班,建立“龍頭企業+配套企業”協同發展機制,配套率超過20%。“我們促成40余家企業與行業龍頭實現産銷對接,融入國內相關産業大循環。”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介紹,這不僅拓寬了企業産品銷路,更提升了産業知名度,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資。
面對山區縣資金、人才、交通等瓶頸,福建多地抓住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機遇,借力破壁發展。
三明鋼鐵+泉州高端裝備製造、永安石墨烯+省內外鋰電産業龍頭……在三明市,各縣域通過積極拓展區域合作,形成多層次協同共贏發展格局。
圖為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鳥瞰圖。(受訪者供圖)
“通過‘山海協作’,我們在三明的福建三鋼集團周邊布局生産線,每噸鋼材運輸成本減少約65元,綜合成本大幅降低。”三明安德凱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飏説。
目光向外,尋找新機遇。今年上半年,福清市元洪國際食品産業園用好中印尼“兩國雙園”合作機制,引進富樂文椰子加工等項目15個。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縣域特色産業鏈協同發展,今年以來,福建還通過省市縣聯動補鏈強鏈,升級省工業企業供需對接&&功能,“線上撮合、線下對接”,幫助3.3萬家企業入駐&&併發布産品2萬餘個。(記者秦宏、黃景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