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07:35:50
來源:經濟日報

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字體:

  眼下正值暑期,各大博物館裏人頭攢動,人們在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前駐足,“觸摸”文明脈動;各類演出火熱上演,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跟着演出去旅行”蔚然成風;各地歷史街巷、古鎮古村人山人海,游客們穿漢服打卡、買非遺“潮品”,行走間品味歷史古韻……流動的經濟社會圖景裏,處處洋溢着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礡精神力量。

  着眼於人 落腳於人

  當地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47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産60項,總數穩居全球領先地位。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中華民族精神追求,進一步呈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帶動“文博熱”持續升溫。截至去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去年全國博物館共舉辦陳列展覽4萬餘個,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文化強國之“強”,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文化以其“成風化人”的關鍵作用,一方面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涵育人們的精神世界,着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

  深入人民,堅持為人民而創作。近年來,通過健全文藝創作生産引導扶持和激勵保障機制,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設立國家藝術基金等,我國文藝創作生産活力明顯增強,廣大文藝工作者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偉大征程》《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山海情》等精品力作持續涌現,一批充滿中國風、時代感的優秀作品受到人民群眾喜愛。

  服務人民,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我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一座座“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小而美”的文化設施打通基層文化供給“最後一公里”……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跨界融合 産業繁榮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去年,國家博物館以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原型設計推出的鳳冠冰箱貼成為國博文創“銷冠”;一款取材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的游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亮相即爆款,不斷刷新國産游戲銷售紀錄……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呵護好,更要傳承好、發展好。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飽含民族精氣神的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與人們的生産生活相結合,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與活力,為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寫下鮮明注腳。

  當崇明土布、東陽竹編、羌族刺繡等傳統非遺元素融入回力球鞋,老字號立刻變身潮流單品。

  宋天頤是上海美術學院的教師,也是學院與上海回力鞋業“非遺100+創新運動設計”項目的負責人,她發現這幾年消費者越來越認可傳統文化,“國潮”不斷激發着消費新潛能。

  産業繁榮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生動體現,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12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4%。

  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産業還在不斷突破自身邊界,與其他産業跨界融合,“文化+旅游”,讓旅游場景更加豐富多樣;“文化+科技”,讓短視頻、直播、數字藝術等文化新業態爆發式增長。

  文化“軟實力”正不斷轉化為經濟“硬實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15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對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6.8%。

  走向世界 加深理解

  去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寄託着中國人的人倫情感、家國情懷,體現和合共生價值理念的春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中國非遺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

  隨着文化強國建設持續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故事”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在世界舞&上大放異彩。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主場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文物元素串聯起文明印記,“中國式浪漫”吸引全球目光;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時尚潮玩在全球掀起“LABUBU熱潮”……中華文化以更加時尚、多元、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外國人被中華文化吸引,中國游成為新時尚。逛北京胡同體驗民俗文化、在雲南麗江飽覽民族風情、到貴州侗寨感受非遺手作……中國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旅游紀念品深受外國游客喜愛。浙江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葉晶晶介紹,博物館現在每年可接待外國游客1萬多人次,貝雕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廣受歡迎,外國游客不僅現場體驗,還會把文創産品帶回自己的國家。外國游客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由此加深對中國的理解。文化架起中外交流互鑒的橋梁,更加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深入人心。(記者 張雪)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