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27日電 題:從“追着企業跑”到“企業求轉化”——在重慶明月湖實驗室看科技成果轉化之變
新華社記者鄭世昌、李曉婷
盛夏時節,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明月湖碧波蕩漾,湖畔的明月湖實驗室內一片繁忙。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敬豐連日來忙得不可開交:除了基本的實驗任務,他還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來謀求合作機會的“行業龍頭”。
“過去是我們追着企業找合作,如今是企業握着訂單和需求找我們談轉化。”王敬豐説。
先進材料産業是重慶市3大萬億級主導産業集群之一。作為重慶布局的四大重點實驗室之一,明月湖實驗室聚焦新型儲能材料、高性能輕量化材料、智能材料、交叉前沿材料及材料大數據與智能設計等關鍵領域,走出了一條“企業需求驅動科研攻關,成果直通生産前線”的高效轉化之路。
走進實驗室展廳,一塊泛着銀色光澤的汽車壓鑄件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看似厚重的部件入手卻十分輕盈。“這就是鎂合金的優勢,汽車用了它能‘輕裝上陣’,減重之後能容納更多電池,提升續航里程,應用前景廣闊。”王敬豐説。
明月湖實驗室展出的鎂合金汽車構件。新華社記者 鄭世昌 攝
今年4月,新能源汽車品牌賽力斯的超大一體壓鑄鎂合金後車體正式下線,標誌着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由實驗室走向了量産應用。
全程參與了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研發的重慶大學輕金屬研究院院長蔣斌説:“用鎂合金替代鋁合金,同類汽車壓鑄件至少減重20%,材料價格僅為鋁合金的80%。”
“技術優勢明顯,但産業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蔣斌説,起初,研究團隊更關注力學性能,忽略了工藝性能。隨着我國汽車産業發展,整車企業需要尺寸更大、結構更複雜的構件,但常用鎂合金的鑄造性能難以滿足工藝要求,構件易産生嚴重缺陷。科技創新離産業實際有距離,拿着成果“找上門”也無人問津。
“産業有需求,轉化才有靶向。大家意識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要改變。”蔣斌説,實驗室研究團隊創新轉化模式,直接瞄準汽車産業輕量化需求,與重慶博奧鎂鋁金屬製造有限公司、重慶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建産學研用聯合體,各自分別負責材料與工藝管控、現場工藝實施和大型裝備操作與生産,實現通力合作、優勢互補。
2023年6月,研究團隊成功試製出鎂合金一體化超大壓鑄件,不僅力學性能與同類鋁合金鑄件相當,重量也明顯減輕。
明月湖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開展研究。(受訪者供圖)
突破性成果迅速帶來企業“迴響”,賽力斯帶着訂單和需求來了。“針對賽力斯需求,團隊‘複製’産學研用聯合體模式,用6個月時間便成功研發出超大一體壓鑄鎂合金後車體産品,實現整體性能提升超10%。”蔣斌説,“實驗室已與賽力斯簽署合作備忘錄,更多輕量化産品將陸續落地。”
如此高效的成果轉化背後正是科技創新的産業化導向。“成果鎖在櫃裏就是一張廢紙,明月湖實驗室錨定的就是‘用’這個字。”王敬豐説,實驗室弱化論文發表考核,直指成果轉化實績,給每個科研團隊下發的任務書裏,産業化是首要考核指標。
“哪個更優,我們就走哪條路,團隊被賦予完全的技術路線主導權。”蔣斌説,實驗室明確成果轉化收益向研發團隊大幅傾斜,建立“科研團隊與創新産品全生命周期收益綁定”機制,保障團隊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持續回報,為成果轉化裝上“引擎”。
更多企業拿着“真金白銀”和合作意向來了:實驗室與超威集團共同成立了鎂電池研發製造公司,正着手探索汽車輕量化領域合作;攜手寶武鎂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籌建超大鑄件産業化公司;加速推進長安汽車定制的超大鑄件開發,産品預計年底問世……
“曾經一輛汽車用鎂量不到1公斤,如今可達19.4公斤,未來5至10年有望實現單車用量破百公斤。”蔣斌説,實驗室讓新材料“硬核”成果從“實驗&”躍上“生産線”,持續為重慶“製造”邁向“智造”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