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可以讓人看得更清楚,還可以聽音樂、接打電話、拍照拍視頻——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智能眼鏡正從科幻走向現實。近來,小米、華為等多家品牌陸續發布智能眼鏡産品,吸引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
智能眼鏡長啥樣?走進北京的一處小米之家,3款小米AI眼鏡陳列於醒目位置。乍一看,小米的AI眼鏡與日常眼鏡沒有明顯區別,常見的D型鏡框有黑色、棕色、綠色可選,鏡片則要根據個體需求選配。拿起來細看,則會發現鏡架上有“玄機”,包括極小的按鍵、音箱等。店員小張介紹,這款AI眼鏡搭載了1200萬像素、105度廣角的高清鏡頭,可以實現0.8秒的快速抓拍和高清錄製,並能通過小米的APP視頻通話或直播,同時支持實時翻譯、AI識物、語音交互等功能,甚至能通過“看一眼”完成支付。“一上市熱度就很高,不少科技愛好者專門來體驗。”該店員説。
在華為的一家電子産品專賣店,陳列着4款智能眼鏡。“已經推出一年多了,可以代替耳機聽音樂,有來電和信息會提示。”店員介紹,這幾款眼鏡功能差不多,差別主要是外型設計,目前整合的功能不算多,但未來可能有新品上市。
據了解,目前對於智能眼鏡尚無統一定義,市場上常見的智能眼鏡有三類。第一類AI音頻眼鏡,主要在語音方面做文章,包括聽音樂、語音助手、接聽電話等。第二類AR顯示眼鏡,賦予“看”更多內涵,包括拍照拍視頻等,一些品牌的産品還宣稱支持虛擬大屏、3D導航等。第三類適老化AI眼鏡,專為老年人設計,提供環境聲音識別、遠程親情共享等。
消費者對智能眼鏡怎麼看?不少人&&了濃厚的興趣。“我高度近視,願意購買這種具有科技感的新産品,一定程度上把雙手解放出來。”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工作的張女士説。“如果翻譯功能真的過關,我想我會買,以後出國旅行可就方便多了。”北京市民楊女士説。
不過,對於已上市的智能眼鏡,受訪的多位消費者均&&産品有待優化。一位在實體店“試鏡”的年輕人説:“眼鏡沉了些,戴上去壓鼻子、壓耳朵。”這位消費者&&,智能眼鏡和智能手錶不一樣,在舒適度上應有更高的標準。此外,一些先期體驗的消費者也提出進一步的期待。測評博主小麥&&,智能眼鏡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雖有創新亮點,但續航、舒適度、價格、生態適配等核心問題尚未解決,目前更適合科技愛好者嘗鮮,而非普通消費者的日常必需品。
價格是智能眼鏡推廣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目前市面上不少智能眼鏡價格在1600—2000元之間。有店員坦陳:“這個價格,只是增加了音頻方面的功能,來諮詢的人覺得不太划算,買的不多。”小米的智能眼鏡價格差異較大。價格最低的一款僅售499元,支持基礎藍牙通話和音樂播放;1999元的高端機型則具備實時翻譯、視頻錄製等功能,操作也比較流暢。正在師範院校就讀的高女士選擇了一款1399元的智能眼鏡:“實習時批改作業需要長時間伏案,這款眼鏡的坐姿提醒和實時接聽模式很實用。”一位老年人則&&,有可能會購買價格499元的基礎款,送給晚輩當禮物。“好不好用我也説不清楚,但價格不高,年輕人可能會喜歡吧”。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分析,智能眼鏡屬於智能穿戴領域中的一部分。目前上市的AI眼鏡普遍價格偏高,功能有限,續航時間短,無法全天佩戴。但考慮到戴眼鏡的群體極為龐大,這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未來,隨着功能的豐富、價格的降低以及生態兼容性的提高,智能眼鏡完全有可能替代手機的部分功能,與手機、智能家居無縫連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總體來看,消費者不只想買一個“科技玩具”,而是期待它能成為真正實用的日常設備。(張樂為 邱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