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産業潛力大-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2 07:43:43
來源:經濟日報

“以竹代塑”産業潛力大

字體:

  青山綿綿,竹海堆翠。伴隨着機器的轟鳴,一根根毛竹轉瞬間變成幾毫米見方的竹屑。這些竹屑將被送往山外,作為塑料的替代品,加工成精美的餐具。

  這裡是湖北省蘄春縣劉河鎮白茆村。劉河鎮黨委書記陳虎告訴記者,白茆村“以竹代塑”原料加工,是鎮政府去年從外地招商引進的綠色富民項目,6月30日剛剛投産。

  大別山深處的劉河鎮是“以竹代塑”産業在全國蓬勃興起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國“以竹代塑”産業發展形勢如何呢?

  替代塑料的理想選擇

  傳統塑料行業對非可再生資源依賴度高、能源消耗大,造成的環境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産4億噸塑料廢物。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産國,塑料産量約佔全球塑料總産量的30%。預計到2050年,全球塑料産量將達1.24億噸。在全球生産的塑料製品中,僅有9%被循環利用,12%被焚燒,其餘79%被填埋或遺棄。預計到2050年,全球廢棄塑料將達120億噸。廢棄塑料産生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污染,嚴重威脅着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

  竹子作為一種環保、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生長迅速,在世界各地分佈廣泛,而且竹子也有特別好的機械性能、碳封存能力,是替代塑料的理想選擇。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産品。2022年6月,“以竹代塑”被納入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成果清單。2023年11月,中國政府與國際竹藤組織在首屆“以竹代塑”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聯合發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林草局2023年10月聯合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産業體系初步建立,産品質量、産品種類、産業規模、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重點産品市場佔有率顯著提高。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産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

  中國竹産業協會發布的《全國竹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竹産業總産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主要竹産品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我國成為全球竹産業強國。

  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發展“以竹代塑”産業,我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國有竹類植物39屬837種,佔世界竹子種類的51%。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有立竹1093.73億株,竹林641.16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0.70%,佔林地面積的1.98%,佔森林面積的2.94%。與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相比,全國竹林面積增加40.53萬公頃,立竹總株數增加250.16億株。

  依託豐富的竹資源和産業加工基礎,我國各地竹産區着力推動全鏈條、全要素協調發展,初步構建起品類齊全、業態豐富、特色鮮明的竹産業體系。據統計,我國現有竹加工企業1萬多家,2024年全國竹産業産值超5000億元,竹産品進出口貿易達23億美元。

  在“以竹代塑”應用研究方面,我國已研製出了可應用於建築、工業等領域的竹纏繞複合管道、管廊,冷卻塔用竹格填料等竹質工程材料。創新研發出竹纖維餐盒、竹吸管、竹質刀叉勺等一次性代塑日用品,竹質戶外材、裝飾材、家居用品等耐用型代塑産品,以及具有吸附、儲能、過濾等功能的竹炭基産品,並成功實現産業化。

  竹吸管就是“以竹代塑”的一個成功嘗試。安徽鴻葉集團總經理楊德震告訴記者,吸管是應用最廣泛的塑料産品之一。每年我國塑料吸管生産量約460億支,塑料吸管大多由聚丙烯製成,不能進行生物降解。塑料吸管體積小,回收經濟效益低,污染問題非常嚴重。目前,國産竹吸管成型設備可以做到自動進出料,多個鑽孔刀具同時工作,每小時可生産吸管2000多支,合格率達99%以上。

  “以竹代塑”形勢喜人,但在如何充分發揮竹資源優勢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我國竹類資源、竹林面積、竹材蓄積、竹材産量以及竹産品對外貿易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竹子利用率僅為20%左右,開發程度最高的毛竹利用率不足30%。我國得到開發利用的竹種僅有20多種,佔全部竹種類的2.5%,大量特色優良竹種尚未得到開發利用。低産低質低效竹林約佔50%,集約經營竹林只佔30%左右。竹加工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甚至是家庭作坊,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高,竹材加工主要採取單機加工,缺乏機械化和連續化生産裝備技術,企業綜合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

  探索打造産業集群

  自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聯合推動“以竹代塑”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地積極響應並&&配套支持政策。為深化推進相關工作,需着力加強資金扶持力度,對“以竹代塑”設備研發、産品生産、專利技術轉讓等給予充分的支持。

  目前,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竹資源大省已初步形成了地域性的産業集聚態勢,但整體而言,大型龍頭企業缺乏,産業鏈協同配套支撐較弱,集聚效應沒有充分形成。

  2024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以竹代塑”專項標準體系,涉及基礎通用、工程建築等九大類共140項。2025年7月,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以竹代塑”主要産品名錄(2025年版)》,為“以竹代塑”增添了更多的應用領域。比如,用竹質高爾夫球釘、竹滑板、竹健身扶桿、竹手柄、竹登山杖、竹棒球棒、竹釣竿等替代運動器材領域相應的塑料製品;用竹質材料製備的竹編安全帽、竹質防護欄和竹質道路警示錐等替代塑料安全防護器材。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下一步工作應側重“以竹代塑”産品規模化集約化生産,探索打造“以竹代塑”産業集群,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突出地方的特點和優勢,加強規模經營和專業化隊伍建設,構建竹産業科學布局。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驅動,培育“以竹代塑”新質生産力,針對目前竹産業創新研發能力不足、企業科研力量匱乏等問題,加大智能化采收加工裝備、綠色低碳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力度,研發高品質、高性能的新産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培育新質生産力示範企業,為産業生態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實現‘以竹代塑’産業健康發展,關鍵在於提升産品市場競爭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政府與企業需協同發力,共同打通影響市場佔有率與成本競爭力的核心環節。”該負責人説。(記者 黃俊毅)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