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7月20日電 題:從“靠進口”到“樹上熟”:三亞榴蓮展現中國熱帶農業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李玥、王與點
從“靠進口”到“樹上熟”,在海南三亞市育才生態區,一顆顆飽滿的榴蓮正展現着中國熱帶農業提質升級的新圖景。伴隨政策扶持、科技創新和産業融合等多重要素的協同推動,當地榴蓮智慧種植正不斷突破發展瓶頸,逐步形成覆蓋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全産業鏈。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榴蓮進口國和消費國。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榴蓮進出口貿易總量為29.88萬噸,2024年中國榴蓮進出口貿易總量攀升至155.98萬噸。面對持續高漲的消費需求,國産榴蓮産業應運而生,前景廣闊。
在海南三亞拍攝的由榴蓮智能分選生産線生成的榴蓮檢測數據及影像(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為推動本地榴蓮從“試種”走向“規模化”,三亞市和育才生態區均&&獎補政策,在種苗提供、技術培育、銷售兜底等方面給予企業與農戶支持。育才生態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楠&&,三亞將進一步擴大榴蓮種植面積,促進産業結構向高效熱帶農業轉型升級。
走進育才生態區的一處榴蓮種植核心基地,智慧農業已成為“標配”。通過自動灌溉、人工雨系統、水肥一體化裝置等精準調控,果樹可實現全天候環境調節;蟲情測報儀、孢子分析儀、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則為榴蓮成長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務。“每棵樹的生長狀況、營養需求,我們在後&都能一目了然,可以實現精準化管理。”三亞榴蓮協會會長、基地工作人員郎海波介紹。
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好。海南省優旗農業有限公司聯合第三方科技企業研發榴蓮智能分選生産線,為每顆果實進行“CT體檢”,有效提升品質分級與管控效率。在此基礎上,榴蓮深加工也持續推進,榴蓮糖、榴蓮月餅、榴蓮粽子等多樣化産品不斷涌現,有效推動第二産業提質增效。
7月18日,在位於海南三亞的海南省優旗農業有限公司榴蓮加工廠,國産榴蓮在榴蓮智能分選生産線上接受檢測。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榴蓮産業的外溢效應也在持續顯現。企業將種植經驗和管理技術傳授給本地農戶,幫助農戶提升種植水平,攜手共富。在明善村,村集體通過“企業+聯合社+農戶”模式發展榴蓮套種産業,實現“以短養長”。鳳梨、檳榔、香蕉等作物與榴蓮穿插種植,帶來可觀的短期收益,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我們和企業進行長期合作,榴蓮挂果後每年預計可創收200萬元。”明善村駐村第一書記蔡軍説。
種植帶動就業,就業促進增收。據統計,目前育才生態區榴蓮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帶動大批當地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也激發了村民自主發展榴蓮種植的熱情。村民鄧啟昌説:“有技術團隊當後盾,我們種得放心、也更敢投入。”
目前,當地正推進建設“榴蓮國際交流中心”,整合跨境電商、農旅體驗、文化創意等多元業態,探索“榴蓮+文旅”“榴蓮+品牌IP”等新型發展模式。同時,更耐寒、耐旱的榴蓮新品種也在加緊培育,為國産榴蓮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積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