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我們的餐廳總會讓海外同行驚訝”——麥當勞中國CEO張家茵談本土煥新之路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袁睿、黃安琪
“做中國市場,讓我有一種很大的榮譽感,因為每次對外交流,我們的餐廳總會讓海外同行驚訝。”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正在進行,其間,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談起這一洋快餐加速中國本土化發展的歷程,眼中閃爍着自豪。
這是7月17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拍攝的麥當勞展&。新華社記者 丁洪法 攝
走進第三屆鏈博會綠色農業鏈展區,擺滿漢堡、薯條的麥當勞展位人氣爆棚,很多觀眾感嘆“好歡樂”“小時候記憶被喚醒”的同時,更直呼“意想不到”“原來它們的食材很多都來自中國農場”。
作為“鏈主”企業,張家茵此行攜手肉類、乳品、醬料、土豆、物流等11家“麥鏈”上下游的供應商夥伴,聯合搭建展&、首次“同框”互動,並做出“深化協作共贏”“建設數智鏈條”等承諾。
1990年,麥當勞進入中國內地,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門店。如今,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數量已超7000家,員工人數逾20萬,2024年服務顧客超過13億人次。
7月19日,觀眾在第三屆鏈博會綠色農業鏈展區麥當勞展&內參與抽獎互動。當日,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迎來公眾開放日。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在“扎根中國 麥鏈全球”理念指引下,麥當勞中國加速供應鏈本土化發展,大力支持土豆、雞肉、蔬菜等産業鏈成長。2024年供應鏈採購量近80萬噸,涵蓋400多種食材和原材料。今年5月,麥當勞中國還宣布啟動建設供應鏈浙江智慧産業園。
…………
這些成績的取得,源於9年前的一個決定。
“2016年,時任麥當勞全球CEO飛到上海,告訴我麥當勞希望在中國找到一個核心戰略夥伴作為主要股東。”張家茵回憶説,當時中國內地有麥當勞餐廳2000多家,員工數量約12萬人,“説實話,心裏多少有些沒底”。
2017年,麥當勞中國完成股權變更,開啟了本土化經營的“金拱門”時代,中信成為控股股東。
一個知名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7年後“轉身”變為本土企業,原因是什麼?
7月17日,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在第三屆鏈博會參加“麥鏈”主題活動。(麥當勞中國供圖)
親歷轉型全過程的張家茵感觸良多。“中國市場龐大而特別。”她引用當年麥當勞全球CEO的話解釋轉型初衷,“我們希望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越來越好,所以決定做出改變。”
與中國“綁定”,意味着什麼?
在她看來,可以歸納成三大關鍵詞——“中國團隊”“中國速度”“中國溫度”。
“麥當勞中國的管理層、團隊、供應商服務甚至董事會都已高度本土化。”張家茵介紹,因為了解中國市場,從決策規劃到執行落地,有速度見效果。她以開店舉例,“2017年,我們才2000多家店,現在已經達到7000多家,8年翻三倍,預計今年新開1000家餐廳。”
張家茵説:“轉型六個月內,麥當勞中國就從‘零’起步,開發出面向消費者的APP和小程序,如今已構建起擁有3億註冊會員的龐大數字生態。自主研發的智能取餐櫃、手機點完餐不用停車就能取餐的得來速餐廳,不僅給國內消費者帶來很大便利,甚至引發國外同行前來學習‘取經’。”
從麥辣雞翅、板燒雞腿堡等本土研發産品,到與米哈游開展跨界聯動,再到春節期間皮影戲傳統非遺合作,富有“中國溫度”的麥當勞中國正在不斷煥發新意。
本土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背後,動力又是什麼?
“對中國經濟強大潛力和活力的信心。”張家茵堅定地説,“數字化基礎設施完善、供應鏈體系成熟、消費市場廣闊、人才儲備豐厚等等,這些構成了麥當勞中國本地化升級的底氣。”
鏈博會期間,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一家麥當勞餐廳的餐飲,包含了來自100多個供應商的産品和服務,以漢堡為例,它的麵包、生菜來自北京,醬料來自河北,而安格斯牛肉則來自澳大利亞或者新西蘭。
張家茵説,一直以來,由全球系統供應商和本土行業領軍企業組成的多元化供應商生態為麥當勞提供關鍵食材、包裝材料和物流服務。如今,中國強大供應鏈體系也為麥當勞的本土化以及溢出海外市場提供了堅實支撐,麥當勞中國90%的食材和原材料已實現本土供應。
“麥當勞的全球管理經驗及標準,還能幫助供應商夥伴提升能力建設,為他們創造‘走出去’的發展可能和機遇。”張家茵説,例如,中國供應商生産的派和麥滿分英式松餅,已出口至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市場的麥當勞餐廳。近兩年,麥當勞中國供應網絡每年向海外市場出口約8000噸薯條。
親歷深度融入中國市場的變化,對於其他考慮扎根中國的跨國企業,張家茵直言:“我會大力説服他們盡快嘗試更加本土化的經營方式,想贏得中國市場,就要讓中國市場主導決策。”
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麥當勞中國正計劃將中國內地餐廳數擴張到1萬家,“我們很有信心!”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