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AI人才就業火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3 08:10: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畢業季AI人才就業火爆

字體:

  高薪招聘 跨界需求大

  畢業季AI人才就業火爆

  拿到畢業證的第二天,劉澤坤就以校招生身份入職了美團的配送部門,他笑稱自己正在適應從學生到打工人的身份轉變。

  劉澤坤所在的崗位叫高性能計算工程師,主要涉及大規模計算任務的優化與加速,利用並行計算、異構計算等技術提升計算效率,屬於人工智能相關崗位之一。

  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區域競爭力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産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率。人工智能既促進了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如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AI相關崗位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AI相關崗位增多 薪資優厚競爭激烈

  這幾天,黎科霖正忙着租房,這個月中旬他就要入職中國石油集團崑崙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數智化和信息工程崗位工作。

  隨着國企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AI技術正重構生産與管理流程。投遞簡歷的過程中,黎科霖發現,相較於前幾年自己本科畢業時,央企或其他國企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不僅崗位數量在增長,招聘人數也在增加。

  互聯網企業也掀起了AI人才招聘熱潮。根據智聯招聘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4%,位居行業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師也以69.6%的求職增速躍居職業榜首。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該公司2026屆春招開放的崗位超過3000個,AI相關崗位佔比接近50%。

  “以前人工智能可能更偏理論概念,現在真正落地實踐,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求職時,劉澤坤還發現,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向更多場景延伸,就業機會變得更加多元化。

  即將入職騰訊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算法工程師崗位的蘇思桐也有同感。在去年秋招中,這位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生發現,車企和手機廠商對AI人才的需求遠超她的預期,從智能座艙里耳聽八方、隨時互動的多模態語音助手,到手機按下快門後秒級優化的AI修圖算法,AI崗位已經從純技術領域走進更多傳統行業。

  劉澤坤則很慶幸自己的“轉行”。大二時,他所在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選拔優秀本科生提前進入本研一體化培育。他抓住了這個機會,通過面試後,從原來的石油類專業轉到了人工智能專業。據他觀察,互聯網企業算法崗位的起薪,通常在一年40萬元左右,行業平均水平在45萬元至50萬元之間。

  記者在各大招聘&&檢索發現,人工智能相關崗位的待遇優厚。在AI大模型DeepSeek今年2月發布的招聘中,大部分崗位的起薪在每月兩萬元以上,其中,核心系統研發工程師(校招)的薪資範圍為每月6萬元至9萬元。“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發布的“機器人控制算法專家”崗位,年薪可以達到130萬元。

  儘管AI崗位市場需求旺盛,但受訪者們普遍&&,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競爭還是很激烈。黎科霖曾經應聘一家研究院與智能化相關的崗位,報名人數非常多,最終入圍筆試的名單上,不乏海內外頂級名校的候選者。

  劉澤坤投遞了50余份簡歷,獲得了20多次面試機會。其中,不少公司設置3輪專業面試,部分甚至會進行4輪評估。“競爭非常激烈,”他説,很多終面通過的候選人也可能面臨漫長的等待期,企業將合格者放入人才池,再根據院校背景和綜合素質淘汰一批人。

  蘇思桐也提到,開源大模型的爆發性增長正大幅降低AI行業的技術門檻。各類實戰教程在網上激增,想要涌入這個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競爭也變得更激烈。記者發現,在社交&&上,相關的筆試和面試經驗帖逐漸衍生為一門課程,跨專業的畢業生試圖借助知識付費,躋身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風口中。

  AI創業者“沖浪” 跨界需求增加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10年,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註冊量基本逐年增加,截至4月28日,2025年我國已註冊21.4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相比2024年同期註冊量增加36%。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217.8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六成企業成立於3年內,其中成立1-3年的企業最多,佔比36.7%,成立1年內的企業,佔比26.3%。

  去年2月,在算力服務市場尚處發展階段時,95後創業者郭泰彪創立長沙雲邊智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邊緣智能算力網絡的技術創新,在保障企業數據安全的同時,降低大模型推理成本,從而幫助中小企業將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成本降低一半。

  郭泰彪&&,從公司的快速發展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産業正經歷爆發式增長,這種增長必然催生多層次的人才需求,産生大量的就業機會。一方面,大模型研發、算法設計等技術崗位繼續擴容;另一方面,不少AI相關崗位正在升級轉型。他以數據標注崗為例説明,“這個崗位早期被視為簡單重復勞動,但是現在,數據標注對參與人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醫療、金融或者法律數據標注等高附加值領域,已普遍要求從業者具備博士學位或垂直領域專家資質”。

  AI技術正加速滲透並深度賦能千行百業,推動産業智能化升級。聘才貓人力資源AI大模型CTO陳浩&&,“如果説2023年是通用大模型元年,2024年就是垂類大模型元年,2025年被視為AI智能體應用大規模落地的元年。”在他看來,兩種大模型是“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區別”。垂直大模型已經覆蓋醫療、教育、人力資源、營銷、工業製造等領域,釋放了更多的AI人才招聘需求,尤其是跨界人才。“拿醫療大模型來説,不僅要求求職者具備模型調優水平,還要兼具醫學知識儲備,確保智能體應用的有效落地。”

  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屆碩士研究生李益彰就是這種跨界AI人才。他認為與其在Java、C++等傳統編程語言賽道內卷,不如做一個既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又懂石油能源開發規律的“雙料”工程師,“掌握的業務越多,不可替代性就越強”。

  “跨界人才在AI應用領域具有獨特的複合優勢。”蘇思桐&&,雖然他們的算法基礎可能不及科班出身的AI研究者,但其深耕垂直領域形成的知識壁壘,往往成為技術落地的關鍵門檻。

  補齊人才短板 高校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專業

  2019年,人工智能被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記者檢索發現,短短幾年間,我國已有超500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或成立專門學院。2024年,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紛紛將人工智能(AI)引入課堂,並啟動各種人才培養計劃。

  今年4月,教育部更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了29種新專業納入今年高考招生。其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等專業引人注目,體現了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旺盛人才需求。

  從今年各高校的本科招生計劃來看,清華大學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學院,立足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着力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範式,培養具有深厚AI素養、掌握AI技術、具備突出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濟大學新增AI拔尖班,人工智能與理、工、醫、文融合發展的學科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初步顯現;北京師範大學在今年3月推出“漢語言文學+人工智能”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後,4月“官宣”新增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專業,着力推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為培養更多實用型、複合型和緊缺型人工智能應用人才,今年年初,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徵集一批“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推動高校加快適應人工智能發展對人才需求、就業服務等提出的新要求,幫助用人單位培養和招聘更多實用型、複合型和緊缺型人工智能應用人才,更好促進校企人才供需對接。(記者 陳曉)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