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超3000萬名家政從業者!職業技能如何提升?
新華社記者王大千、鄧華寧、侯維軼
小家政,大民生,一頭連着務工人員就業,一頭連着萬千家庭的生活需求。相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萬人,然而,“找家政難”“找好家政更難”的問題仍然存在。
近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6部門發布通知,自2025年至2027年組織開展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行動,每年培訓150萬人次。
各地家政培訓實施情況如何?面對職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目標還有哪些問題待解?
市場上“找家政難”“找好家政更難”
“找到合適靠譜的育兒嫂非常難,依靠中介推薦,只能讓育兒嫂來家裏做幾天,不行再換,考察成本很高。”家住北京海淀區的及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孩子出生後,原本打算請育兒嫂帶孩子,但是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最後只好讓雙方老人輪流帶娃。
相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家政企業達100多萬家。據諮詢機構數據,家政服務行業規模已經超過萬億元。
但記者走訪江蘇、內蒙古、青海等多地家政市場了解到,當前家政市場總量供給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當前客戶需求愈發多元化,對家政服務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在一些客戶願意出更高的價格雇育兒嫂、保姆等,有的要求會開車,有的要求會英語,或者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可市場上符合這些條件的家政人員真難找。”南京市秦淮區馨香家政公司負責人曾玉香説。
另一方面,市場上存在“好保姆靠搶”的現象,“金牌月嫂”“金牌保姆”往往能取得較高的薪酬,且依然供不應求。
“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我的月收入至少增加兩三千塊。”43歲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村婦女殷萬喜,因熟練掌握産後康復、月子餐等幾十項服務內容,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金牌月嫂”,訂單排到了半年後。
“近年來,家政市場需求向個性化、精細化、專業化升級的趨勢明顯,月嫂、産後康復等服務內容已經細分到幾十項。部分從業者技能單一或比較基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呼和浩特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曉春説。
在濟南平陰惠民陽光職業培訓學校,學員們在學習育嬰知識。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各地採取多種舉措提高家政培訓質效
近期6部門部署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行動,從國家層面進一步規範培訓管理。記者採訪發現,聚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各地已積極行動起來。
修改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需求指導目錄,納入家政服務業工種——
記者了解到,江蘇、內蒙古等地已&&文件,根據實際需求,將家政領域的相關職業(工種)納入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
“我們牽頭組織企業列出緊缺技能、形成崗位技能清單,如失能老人智能設備照護、高端家庭膳食管理等,培訓機構可根據清單開發模塊化課程。”劉曉春説。
拿出真金白銀對家政培訓進行補貼——
青海省互助縣就業服務局局長伊順年介紹,當地成立“互助家政”勞務品牌培育領導小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落實培訓補貼、水電減免等政策,支持相關企業落地運營。
在打造出“天鎮保姆”家政品牌的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當地人社部門對家政領域技能培訓實行階梯式補貼政策。“現在補貼政策更加鼓勵我們延長培訓學時、提高培訓水平,學校要想領到最高補貼,需要培訓學員的就業率達到80%。”天鎮縣陽光職業培訓學校校長李春説。
數字賦能提升家政培訓質效——
南京市鼓樓區引入AI工具“Tidy Box”開展整理收納師培訓,結業考核還引入“信用積分”和“客戶評價反饋”機制,兩期培訓班共吸引86名學員參加,其中70人順利通過考核。
“公司提供的培訓中有很多線上課程,涵蓋月嫂、陪診師、收納師等所需技能,學員可利用碎片化時間自學考證。”吉林省長春市天瑞英傑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麗艷説。
上海開放大學家政學專業畢業生朱春南在僱主家清掃整理。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未來還需持續打通堵點痛點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家政培訓日益完善,但仍存在一些堵點痛點,包括部分從業者參加培訓意願不足,高素質家政人才培養存在梗阻,部分培訓針對性、專業性仍待提升等。
“對已經參加工作的家政服務人員,拿出連續一週或更長的時間脫産學習比較佔時間。”劉曉春説,地方人社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家政培訓企業在擬定課程時,應該更充分地考慮靈活性。同時,各地應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廣泛開展家政培訓行動宣傳。
在打通家政行業人員職業化路徑方面,吉林農業大學家政學院院長吳瑩建議,進一步暢通家政人員提升學歷的通道,在教學體系、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形成機制。
在提升培訓針對性、專業性方面,李春建議,今後應加強專項性培訓,包括如何服務多動症、阿爾茨海默病等特殊群體等,同時進一步提高培訓標準。
“我們期待能建立分層培訓體系,新手側重職業規範和基礎技能,經驗豐富者開設養老康復、營養餐製作等進階課程。”南京快易潔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家政服務人員高華瑞説。
“提升家政培訓的專業性,還需加強家政培訓行業師資力量水平。”內蒙古自治區婦女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佟凱建議,應通過加強地區間的協作、建立示範培訓基地等,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