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財經觀察丨當年輕人愛上“追鳥”-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15 11:51:3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財經觀察丨當年輕人愛上“追鳥”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 題:當“追鳥”成為新潮流

  新華網記者 彭純 楊玨

  “我拍到‘頂流’戴勝了!髮型太酷了!”

  “這種鳥真少見,你是在哪拍的呀?”

  “求一個觀鳥搭子!”

  在公園草叢覓食的戴勝鳥。新華網發(郭連友攝)

  最近,走進公園或濕地,經常能看到一大群舉着各式長焦相機且包裹嚴實的人們蹲守在水邊,對着天空按下快門。仔細一看,其中還有不少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一種新型“追星”活動,“頂流”就是各種珍稀鳥類。

  “觀鳥”這一活動正在年輕群體中迅速走紅。

  正在觀鳥的年輕人們。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開啟“現實版自然探險”

  在抖音,“觀鳥”話題的播放量超7億次。小紅書&&上,相同話題的瀏覽量超4.4億次,討論超396萬次。

  小紅書4月27日發布的《觀鳥趨勢報告》顯示,過去一個月,該&&上的“觀鳥”搜索量同比增長19倍;近一年“觀鳥”相關筆記發布量是過去十年總和的1.2倍。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發布相關筆記最多的用戶基本在35歲左右。而最近一年,25歲左右的用戶已成為觀鳥內容的主要創作者。許多年輕人開始走出家門,奔赴公園、濕地,不惜蹲守數小時,也要一睹鳥兒靈動的身姿。

  正在觀鳥的年輕人們。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江西財經大學學生劉善勇就是一個觀鳥的深度愛好者。在他看來,觀鳥對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沉浸式的自然體驗,可以在鳥鳴與晨光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此外,觀鳥活動具備低門檻與高趣味性。對於觀鳥者而言,長焦鏡頭並非入門必需品,用普通相機或肉眼看、望遠鏡欣賞都可以。劉善勇的觀鳥設備就極為樸素——一台家人贈予的二手相機。他認為,有個望遠鏡就能出發,觀鳥的初衷不在於拍攝好的“鳥照”來炫耀,最重要的是有一雙願意“放眼看世界、發現美”的眼睛。

  觀鳥的樂趣不僅在於“拍到”,更在於探索的過程。“在條件莫測的環境中快速尋找和發現目標,這帶給我一種挑戰和收穫。”劉善勇感慨道。他分享了自己的“神奇”經歷: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時提到“白鷴”,當天他竟真的在林中偶遇了這一珍稀鳥類。“雖然沒拍到照片,但那種‘唸唸不忘必有迴響’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充滿未知與驚喜的體驗,讓觀鳥成為了一場“現實版的自然探險”。

  正在觀鳥的年輕人們。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觀鳥成社交新寵

  觀鳥為何如此受年輕人青睞?採訪中發現,親近自然與放鬆身心是促使年輕人觀鳥的核心動力。

  “通過觀鳥,讓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並從中獲得寧靜,觀鳥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來自蘭州的年輕觀鳥者蔣震説。

  對年輕人來説,觀鳥是個人愛好,也是他們拓展朋友圈的新媒介。劉善勇發現,自從在朋友圈分享鳥類照片後,身邊的朋友也開始對觀鳥産生興趣。“一位在莫斯科留學的同學經常會給我發當地鳥類的照片,還有學妹偶爾會用手機拍攝一些校園裏的常見鳥類給我看。”

  90後的觀鳥愛好者郭康,生活在擁有“動物王國”美譽的雲南,觀鳥條件得天獨厚。作為一名生態攝影師,他説:“身邊的朋友以前不喜歡觀鳥,有的喜歡拍人像、有的喜歡拍星空,在我的影響下也逐漸加入了觀鳥的團隊。”這種基於共同興趣的互動,讓觀鳥成為連接友誼的新紐帶。

  郭康身着偽裝服,在森林裏觀鳥。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江西省觀鳥協會副會長湯騰&&,年輕人十分看重觀鳥的“社交屬性”,它為共同愛好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輕鬆的社交場景。越來越多的觀鳥愛好者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觀鳥經歷與有趣的鳥類行為,在互聯網上也有許多共同愛好的鳥友組成的小團體。

  觀鳥,成了年輕人拓展社交圈的一種新方式,也讓他們走近自然、愛上自然、保護自然。

  金腰燕。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年輕觀鳥者增多,意味着有更多人關注鳥類的生存狀況和生態環境問題,這將為鳥類保護事業帶來更多的人力和智力支持。”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觀鳥協會會長班鼎盈認為,年輕人可以成為鳥類保護的志願者,參與鳥類監測、棲息地保護等活動;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宣傳,影響身邊的人,提高公眾對鳥類保護的意識,推動整個社會形成關愛鳥類、保護生態的良好氛圍。

  班鼎盈説,觀鳥文化逐漸在年輕人中傳播,將豐富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年輕人將自己的文化元素和創新精神融入觀鳥活動中,創造出獨特的觀鳥文化內容和形式,如線上觀鳥記錄、觀鳥短視頻、鳥類主題的藝術創作等,這將推動觀鳥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蘭州大學動物學碩士研究生熊能認為,年輕群體總體上對觀鳥科學數據的提交會更積極,對於引導公眾觀鳥、愛鳥、護鳥有更積極正確的價值導向。

  觀鳥熱激活文旅新引擎

  我國是世界上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現有鳥類1500余種,佔世界鳥類種數的13%。其中,候鳥超過800種。全球9條主要候鳥遷飛通道的4條經過中國。截至2023年末,我國內地有統計的省區市以鳥類觀察為主的愛好者約有34萬人,且多以中青年為主。

  隨着觀鳥群體更年輕化、規模化,“觀鳥熱”展現出成為大眾消費新增長點的巨大潛力。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不僅帶火了吃住行等一應消費,更助推觀鳥産業不斷豐富新業態,帶來新的“經濟增量”。

  湯騰指出,觀鳥者的增多,讓觀鳥目的地服務於觀鳥者的各類食宿、嚮導、文創等産業首先受益,並推動當地文旅産業升級。從單一的傳統旅游産品升級為包含觀鳥、攝影、研學等多維度的複合業態,甚至打造特色鳥類IP。江蘇鹽城便以勺嘴鷸為原型開發IP形象“鹽小勺”,圍繞觀鳥游策劃了攝影、體育、研學等生態旅游産品,形成觀鳥賽、攝影培訓營、生態露營等品牌,豐富了當地文旅産品供給。

  2024年度福州市觀鳥比賽(春季)的參賽隊員在觀鳥。新華網發(主辦方供圖)

  班鼎盈認為,觀鳥活動推動了文旅産業與教育、農業等多産業的融合。各地舉辦的觀鳥研學活動,能充分培養參與者的科學觀察能力;而游客在觀鳥過程中深入自然,體驗農家生活,又帶動了各地特色農業文旅的發展。

  此外,“觀鳥熱”還有助於提升地方文旅的生態、綠色形象。如江西鄱陽湖國際觀鳥季已成功舉辦3屆,第三屆活動期間的相關資訊瀏覽量超6億次,帶動超200萬人次來鄱陽湖觀鳥,旅游綜合收入超5億元,成為江西的生態旅游品牌,提升了當地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湯騰&&,“觀鳥熱”將促使觀鳥目的地修建文旅基礎設施時更多地考慮到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友好型的文旅産品。

  草原雕。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觀鳥,他們收穫的不僅是鳥類的美麗身影,也讓他們成為了生態保護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這份對自然的關注與熱愛,正推動着觀鳥的熱潮持續升溫,讓更多人主動去“發現美”,體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妙。(參與采寫:王生元、趙普凡、譚茜予)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