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25日電 特寫:雨中話“廣交”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丁樂
計劃時常趕不上變化。24日傍晚的廣州讓人有種穿越感:暴雨説來就來。
廣東有俗語稱,下雨來財,遇水生財。於是,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往常差不多收工的時間,躲雨的人群重新聚到場館裏,一邊等待天氣好轉,一邊繼續對接洽談,熱鬧氣氛與白天無異。
眼下,以“品質家居”為主題的第137屆廣交會第二期如火如荼舉行。截至24日中午,已有來自全球2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熙熙攘攘的人潮再次印證“中國第一展”的強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雖然天氣預報提示了有雨,可突然來襲的瓢潑大雨還是讓人有點措手不及。”場館工作人員小陳告訴記者,參展人員通常18點離館,可今天很多展&一直開到19點才陸陸續續關閉。
面對同樣的雨幕、同樣的被困,人們有着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選擇。有人坐在休息區翻看收到的産品手冊,有人依舊步履匆匆忙於挑選比價,還有人在閒聊攀談中尋覓商機。沉浸其中,記者的廣交會之旅也有了不同視角。
在B區,廣州一家物流運輸公司的工作人員小何正在和來自巴林的採購商阿卜杜拉·阿斯瓦德互加微信。
阿斯瓦德當天從約10個公司下單了包括床墊、辦公座椅、餐桌等差不多能裝滿一個集裝箱的産品。
“先加上&&方式,晚上回去再具體溝通後續細節。”小何告訴記者,等待雨停的過程中,靠着這種隨機攀談已經找到意向合作訂單五六單,接近全天的十分之一。“當下做生意必須全力以赴追逐客戶,既然走不了,那就順勢而為、主動出擊。”
20歲出頭的小何,已經參加過5屆廣交會,她説明顯感覺這屆人氣更旺,大家一方面期待借此開拓更多客戶,另一方面期待通過交流了解最新市場動態。
大雨嘩啦啦,還在接着下,夾雜的還有閃電劃破長空、雷鳴震耳欲聾。
這邊,阿斯瓦德和他的兄弟兼生意夥伴也是一刻未停。“雖然知道今天下雨,但是仍然決定過來,因為需要採購的商品很多,時間緊迫必須盡快行動。”阿斯瓦德説。
中午趕到現場,一直在忙碌的他們,飯都顧不上吃。和記者的聊天,是站在手機充電設備前進行的,期間,還有供應商的電話不斷插入。
“這是您第幾次來廣交會?”
聽到這個問題,阿斯瓦德拿起胸前的證件給記者看,那是第107屆的參展證。歷經30屆,這意味着,他參加廣交會已有15年。
“幾乎每屆都來,喜歡廣交會這種一站式購物氛圍,做起生意便捷高效。”阿斯瓦德説,“當前國際貿易形勢複雜多變,但我們不會放棄和中國的合作,不僅因為價格優勢,更重要是這裡有龐大且穩定的供應鏈,還有不斷創新的産品設計和功能。”
參加完廣交會,接下來他們要去佛山、深圳。“還想去趟義烏,這次準備在中國待1個月,中國製造品類豐富,選擇多樣。”阿斯瓦德笑着説。
馬不停蹄採購,有收穫也有遺憾。
“檔期衝突,實在來不及參加正在舉辦的上海車展。”阿斯瓦德面露無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讓人驚喜,我們也想更多了解這個新興領域,希望未來能有合作機會。”
廣交會是一扇窗,在分享中國機遇的過程中融入世界;廣交會也是一座橋,讓全球客商在洽談合作中增進友誼。
“中外客商親如一家,做生意更是做朋友。”來自巴基斯坦的奧馬爾剛剛在場館結束一場活動的拍攝,雖面露疲憊但依然興奮。“去年我拍攝的廣交會Vlog大受歡迎,充分證明中國商品有優勢、有市場,今年繼續通過第三方視角展現創新中國的活力、開放中國的魅力。”
不知不覺中,兩個小時過去了,暴雨轉弱。夜幕之下,場館外霓虹燈閃爍不停。
離開的時候,記者看到龐斯·羅哈斯走向A區戶外&&,專門拿起手機記錄下廣交會的夜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10個字閃耀着。
“一直聽朋友説起廣交會,但這是我第一次來,主要是過來尋找新商機。”專程從秘魯過來的羅哈斯,25日凌晨4點還要飛去上海,參加2025中國製冷展。望著她遠去的背影,記者不由想起了一首現代詩:“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20時左右,暴雨告一段落。貿易聯結人心,在廣交會這個熱情與世界相約的&&上,大家短暫相聚,在中國這片滿載希望的土地上,大家又各奔東西,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