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體實現良好開局,切實發揮了穩定宏觀經濟“壓艙石”的作用。
“我們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新質生産力,推進工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産業轉型升級內生動能不斷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介紹。
應用賦能紮實推進
2月24日在廣州番禺廣汽智聯新能源産業園拍攝的埃安智慧産線。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53秒可以做什麼?
在位於廣州番禺的廣汽埃安製造工廠,53秒可以下線一台汽車。
這裡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燈塔工廠”。車間內,機械臂空中翻飛,流水線一刻不停。
“‘燈塔工廠’代表了這個行業的最領先的技術水平。我們工廠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行業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第一智造中心總裝車間品質技術組組長孫濤告訴記者,“車輛在總裝車間經歷200多個工位的裝配之後,會駛向我們的質檢線。我們目前的産能是20萬輛的年標準産能,也就是説不到一分鐘,我們就有一台車輛下線。”
在聯想創新産業園(天津),平均每9秒,一台筆記本電腦即可下線,進入市場。這裡鮮見工人身影,多數工作已由機器人接手,高效運轉。
“目前我們整個産業園裏面,我們SMD(表面貼裝器件)主板貼片,現在自動化率接近80%,測試還有包裝區域,幾乎是100%的自動化率。”聯想創新産業園(天津)運營負責人鄭愛明説。
4月2日,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裏鎮的浙江永昌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內,自動化流水線在生産直流變頻電機。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一個個新技術加速賦能生産一線,“世界工廠”裏的“車間變革”,推動着中國製造展現新顏。
産品裝備加速迭代
3月25日在廣東佛山市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拍攝的工業機器人産線車間。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走進位於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産機器人”全自動化生産線引人注目。整條生産線均由美的機器人組成,可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台機器人。
據介紹,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産園區。“我們立志於未來85%的核心零部件都在園區裏生産製造。”庫卡中國企業業務總經理兼人力資源總監陳峰介紹。
記者走進多地工廠車間,感受到生産一線新意不斷。
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注於協作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産。
在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線圈分廠智能製造車間,定子線圈智能化製造設備在進行生産作業(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一季度,裝備工業近7成的重點産品産量實現了增長,增長面達到69.2%,比去年同期擴大了16.7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産量達到14.9萬套和260.4萬套,同比分別增長26%和20%。”
兩“鏈”融合前景拓寬
4月5日,工人在江蘇泰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化紡紗工廠作業。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工廠是製造的樞紐,也是創新的一環。記者調研發現,在産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中,工廠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動着科技創新、産業創新的協同和新質生産力的發展。
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的石材全自動不落地生産線實現了生産流程的智能化與自動化,大幅提升了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受訪者供圖)
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位於有“石材之鄉”美譽的福建省南安市,是一家集室內石材裝飾設計、生産、施工、供料及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大型石材企業。
公司從生産實際出發,與中科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合作研發的“石材全自動不落地生産線及其系統研製”項目,融合了機械工程、自動化、視覺算法、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成功打造出行業首&(套)全自動不落地生産線,實現了生産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級。
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小玉告訴記者,引入這條“黑科技”生産線後,不僅提高了石材加工的效率和切割的精度,也節約了成本。“預計每年可節約人力成本360余萬元,單條産線年産值躍升至1500萬元以上,生産效率與經濟效益雙重飛躍。”他説。
在位於山東省鄒平市的山東開泰集團,一粒直徑約0.8毫米的金屬丸砂完成從原材料到系列成品的蝶變。從給生銹輪船“美顏”,到給航天零件“拋光”,企業産品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工程機械以及海工裝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山東開泰集團副總經理吳成民認為未來企業的關鍵核心因素在於企業的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打造自己企業特色的生産力。”他説。
這是在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粵芯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晶圓(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從工廠的生産線,看中國製造的“風景線”。儘管外部環境複雜,不確定因素和挑戰較多,但中國製造向新提質的方向路徑不變,承壓前行的韌性底氣不變。
“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克服眼前的困難。”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我國擁有完整的産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工業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經濟高質量穩定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並將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注入確定性。”
3月4日,在欽州港集裝箱自動化碼頭,塔吊進行夜間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熊潔
記者:林凱
配音:胡函博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