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項改革次序深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眾多兩難選擇。 新華財經2014兩會直通車,從“中國經濟平衡舞步”這一主題出發,追蹤現實矛盾,探思平衡之術,記錄中國經濟關鍵的歷史舞步。
  濁水,毒地,泥色的天空。假肉,臟油,致病的食糧。貧富背後焦慮四起,失信之下侵權不斷。為經濟增長奔波時,增長的目的卻遠去。 中國經濟改革7年短距賽跑已開啟,如何盡快破除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不糾結,無傷痛,平衡可持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經濟?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不斷有學者和機構提出了正確衡量發展狀況的新指標,如“凈經濟福利指標”、“國內生産凈值”、“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人類發展指數”、“可持續發展指數”、“綠色GDP”,無不是倡導關注污染、堵塞、資源消耗、民生福祉。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三內涵”與“改革三改起”——“我們追求的發展,是提高品質效益、推進轉型升級、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
   這也是經濟崛起的中國夢。[點擊詳細]

壯哉霧霾,悲乎生態

持續、反覆、重度、大范圍的霧霾,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説,那真是一種會呼吸的痛,“流在血液裏來回滾動”。人們遮上臉,等風來,以禪意來諷刺悲哀,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而一致地意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3月4日坦言,不光是大氣污染,水、土壤污染也是比較嚴重的。狀況如果持續下去,環境將難以承載。且“看不見”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更加可怕,更加難治理。談到這些,熟知情況的人大代表們痛心疾首。
  “先污染後治理”,“不撞南墻不回頭”的道路,已走到盡頭。[點擊詳細]

向污染宣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中國將水陸空三位一體開展污染防治——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産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實施土壤修復工程。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點擊詳細]

走得太快,斜了飯碗

人大代表朱張金這次又帶注水大米上兩會,“用來注的水,往往是河水。” 作為生豬産業領軍人物的政協委員韓真發説,現在市場中銷售的活禽,很多都沒有明確的可追溯資訊,甚至有些沒有經過檢驗檢疫。危害可想而知。
  李嘉音委員認為,企業一味追逐經濟效益,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主因。“很多內地人去香港,採購最多的是食品藥品。”公眾對食品的信任度已越來越低。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正如戴天榮代表所説,食品安全涉及每一個人,哪怕0.1%的不安全對于個人或家庭而言,都可能是100%的危害。[點擊詳細]

農業部部長談食品安全:零容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從生産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機制、社會共治制度和可追溯體係,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農業部部長韓長斌在3月6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政府部門有責任讓人民群眾吃好、吃安全、吃得放心。1%的問題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決。“一是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和養殖,而是加強執法和監管。”[點擊詳細]

基石遭腐,廣廈堪憂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當前卻反成經濟發展的軟肋。産品制假售假、虛假宣傳誤導消費,基金老鼠倉,券商保薦造假,上市公司粉飾業績、白條承諾,老板欠債跑路……經濟生態鏈中,信用意識普遍淡薄,信用體係更無從建立。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説,中國的誠信成本是牽扯企業家精力和影響經濟運作效率的嚴重制約。 “我一直堅信,誠信是有價值的,是可以變成錢的,誠信是最大的財富,”馬雲説,“一個社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如果反過來,失信者一路綠燈,守信者步步維艱,那這個社會就麻煩了。”[點擊詳細]

讓失信者難行,讓守信者暢通

年初的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了2014-2020年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規劃綱要。
  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加快社會信用體係建設,推進政府資訊共用,推動建立自然人、法人統一代碼,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點擊詳細]

【責任編輯】孫炎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