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 | 從認知不足到科學共識 特殊食品宣傳如何精準發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8 10:06:06
來源:新華網

權威解讀 | 從認知不足到科學共識 特殊食品宣傳如何精準發力?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王忻)在保健食品日益走進尋常百姓家、嬰幼兒配方食品成為新生家庭剛需、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簡稱特醫食品)不斷拓展臨床應用背景下,如何科學認識、合理選用特殊食品,正成為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與消費安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隨着我國公眾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特殊食品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認知誤區、消費陷阱等問題不容忽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權益和食品安全保障。為回應群眾關切,守護民生底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以系統化思維和科學化手段,持續加強特殊食品科普宣傳工作,着力提升全社會科學認知水平,推動消費更安全、行業更規範、社會更理性。

  特殊食品的科學認知有多遠?

  保健食品“包治百病”、嬰幼兒奶粉“越貴越好”、特醫食品“人人可用”……在我國特殊食品消費領域,類似的認知誤區依然存在。一些老年人因缺乏科學認知,輕信虛假宣傳,盲目購買高價産品甚至放棄正規治療;一些新手家長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適配性、註冊制度等了解不足,科學喂養理念仍未全面普及;而在特醫食品方面,因涉及醫學、營養等專業知識,不僅消費者知曉率低,部分基層醫護人員也存在認知不足的現實情況。

  這種“剛需背後的盲區”,不僅影響公眾的合理消費,更為誇大、虛假宣傳提供了滋生土壤,增加了市場監管的難度,也加劇了特殊食品使用中的安全隱患。特殊食品司&&,由於特殊食品直接關係“一老一小”及病患等敏感人群,具有産品專業性強、安全關注度高、公眾認知相對不足等特點,産品質量與食用安全直接關係特殊人群生命健康,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

  相關負責人指出,儘管近年來特殊食品科普宣傳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從整體看仍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一是專業科普人才供給不足,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二是宣傳形式創新不夠,難以適配不同人群和媒介習慣;三是社會力量參與深度有限,協同機制尚不完善。

  在專業支撐層面,特殊食品科普兼具“食品科學、營養學、醫學”等多學科專業性,急需既懂專業知識、又懂傳播技巧的複合型人才,導致部分地區科普內容存在“專業性不足”或“過於晦澀難懂”的問題。同時,社會機構參與科普創作時,因缺乏統一的內容審核標準,個別科普作品也存在信息片面、欠準確等問題。​

  在傳播方式上,當前科普宣傳仍較多依賴傳統的“講座+手冊”模式,對不同年齡、不同媒介使用習慣的群體適配性不足,還未能充分利用直播、互動游戲等新興形式,增加吸引力;針對農村地區老年群體,因缺乏適合其接收習慣的傳播渠道,科普信息覆蓋率較低;針對下沉市場,科普資源投放不足,導致部分地區公眾仍處於“信息孤島”狀態,易被非正規渠道的虛假信息誤導。​

  此外,儘管已有部分企業、協會參與科普,但多方協同缺乏制度化保障,如企業科普內容的審核機制、公眾需求收集與響應機制等尚未完全建立,導致科普資源難以高效整合。

  特殊食品消費正在從“小眾化”邁向“日常化”,但其科學認知尚未同步跟進,破解這一“認知滯後”問題,已成為推動監管提效、保障公眾健康的關鍵一環。

  精準發力、多點突破,構建立體化科普格局

  圍繞“保障公眾健康、規範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升級”的目標,市場監管總局以“精準、高效、聯動”為核心思路,統籌推進特殊食品科普宣傳工作,在人群覆蓋、傳播渠道、社會協同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一是目標性科普,聚焦重點人群與關鍵誤區。針對老年人易被虛假宣傳欺騙的問題,組織開展進社區、進養老機構“保健食品科普深度行”系列宣傳活動,聯合行業企業、新聞媒體、社區、養老機構等各方力量,多場景宣傳、多渠道講解、多方位指導,明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品”的核心原則;針對嬰幼兒配方乳粉認知盲區,在婦幼保健院、母嬰用品店設立科普諮詢點,邀請營養專家講解“配方註冊與産品適配性”“母乳優先與配方乳粉合理使用”等知識;針對特醫食品,結合質量月、食品安全周、全國科普月等重要節點,聯合醫療衞生部門開展“特醫食品質量惠民科普基層行”等活動,覆蓋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厘清“特醫食品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的邊界。

  二是多元化載體,兼顧傳統與新興傳播渠道。除線下講座、諮詢服務外,製作系列通俗易懂的科普産品:針對老年群體,印發圖文並茂的手冊、海報,就特殊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針對年輕人,在線上開展“綻放小藍花”短視頻科普、“保健食品科普校園行”系列宣傳、“保健食品大家談”科普宣傳作品徵集活動等,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特醫食品科學選購和標籤標識等方面科普宣傳;聯合主流媒體持續發布監管舉措、典型案例、科普長圖、消費提示等,傳遞三類特殊食品的核心信息。

  三是全鏈條聯動,構建多方協同格局。建立“政府主導+行業協會助力+企業參與”的合作機制:市場監管總局牽頭舉辦“特殊食品科普基層行”啟動儀式,號召各方主體共同參與科普宣傳活動,舉辦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專題新聞發布會,加強保健食品註冊備案雙軌製成效宣傳,推動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科普;行業協會組織企業開展“誠信經營與科學宣傳”培訓,規範企業宣傳行為;部分企業主動開放生産車間,舉辦“特殊食品生産流程公眾開放日”,加強科普宣傳效果。​

  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活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從公眾認知來看,在開展活動的社區、醫院、商圈等區域,公眾對特殊食品核心知識的知曉率明顯提升,老年人保健食品消費投訴量同比下降明顯,嬰幼兒配方乳粉嚴格註冊管理得到廣泛讚揚;從社會參與來看,已有數百家特殊食品企業和數十家行業協會主動加入科普隊伍,形成“企業自願宣傳、公眾主動學習”的良性互動;從市場秩序來看,科普宣傳與監管執法形成互補,提高公眾認知,有利於有效遏制虛假宣傳行為,有利於持續優化特殊食品市場消費環境。

  系統推進,科普向“深”而行“廣”而拓

  面向未來,市場監管總局&&,將從“強基礎、優形式、建機制、補短板”四個維度發力,推動社會對特殊食品的科學認知持續提升,實現從“以點帶面”向“縱深拓展”的轉變,不斷夯實社會認知基礎,助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方面,強化專業支撐,構建權威高效的內容供給體系。加強特殊食品科普人才培養,聯合高校食品科學、營養學專業,培養一批基層科普骨幹;邀請科研院所專家、行業資深從業者組建“特殊食品科普專家庫”,為各地科普活動提供技術指導,審核科普內容,確保信息權威準確。​

  另一方面,創新傳播形式,打造全場景科普矩陣。針對不同群體特點優化傳播渠道:如在短視頻&&組織科普作品徵集活動,鼓勵公眾創作優質科普內容,提升公眾參與度;建立科普素材庫,整合優秀科普宣傳素材,為社會公眾和各級各類機構提供免費下載,提升各類科普作品的使用率等。通過持續拓展宣傳渠道、創新表達方式,全面增強公眾對特殊食品的認知水平和風險防範意識。

  同時,完善協同機制,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活力。研究建立“特殊食品科普共建共享&&”,明確政府、企業、協會的職責與合作模式,引導行業協會制定“特殊食品企業科普工作指引”,推動科普工作規範化;探索建立“科普內容定期推送+熱點事件及時解讀+虛假信息快速辟謠”的傳播機制;開通“公眾科普需求徵集通道”,通過線上問卷等方式收集公眾關心的問題,定向開展科普服務。​

  此外,補齊資源短板,推動科普服務均衡化與長效化。建立“常態化科普+重點時段集中宣傳”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部分社區、醫院、母嬰店等場所設立“特殊食品科普角”,長期開展特殊群體定向科普宣傳;在“3・15消費者權益日”“食品安全宣傳周”等節點,開展全國性集中科普活動,形成“日常有宣傳、節點有高潮”的長效科普格局。

  相關負責人&&,特殊食品科普宣傳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政府部門、媒體、企業、社會公眾各司其職、緊密協作,構建“權責清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政府部門發揮“主導統籌與監管兜底”作用,築牢科普根基;媒體肩負“傳播科普與監督糾偏”雙重使命,放大科普效能;企業踐行“主體責任與主動宣傳”義務,助力科普落地;社會公眾發揮“主動學習與參與監督”作用,激活科普活力。

  從破除迷思到普及常識,從內容供給到機制建設,我國特殊食品科普工作正加快邁入系統化、科學化、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只有不斷夯實公眾科學素養基礎,提升全社會對特殊食品的理性認知,才能真正築牢守護“一老一小”健康的屏障。

  讓特殊食品回歸其科學屬性,在陽光下規範發展、在共識中普及使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未來,在政策引導、多方協同與全民參與的共同推動下,特殊食品將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更為堅實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