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李楠)近期,網絡&&上流傳着一些引人關注的視頻,畫面中,有的將豇豆放入大池子浸泡,有的則是將蒜薹蘸取乳白色液體。不少網民擔心是不是在浸泡甲醛,從而引發對蔬菜食用安全的擔憂。近日,新華網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崗位科學家徐東輝,針對近期網上傳播關於農産品的謠言進行答疑解惑。
徐東輝研究員明確&&,視頻中所展示的這些措施,其實是蔬菜在采收後,為適應長距離運輸或長期儲存需求而採用的常見保鮮手段,主要存在兩種情形。
其一,是過水降溫處理。在我國夏季以及南方高溫地區,像豇豆、莧菜這類貨架期較短的蔬菜,在採後處理中經常會用到這種方式。這些蔬菜在采收時,會攜帶田間産生的熱量,也就是所謂的“田間熱”。而在蔬菜的貯存和運輸環節,這種田間熱會加速蔬菜的黃化和腐爛過程。因此,在蔬菜采收後,將它們過一下水或者冰水,能夠迅速降低田間熱,抑制蔬菜的呼吸消耗。同時,這一過程還可以清除蔬菜表面殘留的泥土,降低微生物的數量,從而達到預冷、保鮮和清洗的多重目的,有效保持蔬菜的新鮮度。
實際上,在蔬菜採後降低田間熱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冷庫進行預冷處理。然而,冷庫預冷的成本相對較高,很多蔬菜種植戶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且,由於這些蔬菜通常在幾天內就會銷售出去,不需要長期儲存,過水降溫這種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的方式,就成了大多數菜農的首選。當然,在進行過水處理時,如果池水沒有及時更換,會因為泥土的混入而變得渾濁,從視覺上看,就好像水裏添加了其他東西。在此,建議消費者在食用這些蔬菜前,用清水進行沖洗,以去除蔬菜表面可能殘留的泥土或不潔凈的水。
其二,是保鮮劑處理。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像蒜薹這樣需要長期儲存的蔬菜。蒜薹一般在夏秋季採摘,在冷庫中的儲存期可達100天之久。為了防止蒜薹在儲存過程中出現霉變或老化的情況,在入庫前,通常會採用保鮮劑浸梢的方式進行處理。其中,較為常見的保鮮劑是咪鮮胺,我國允許在蒜薹上使用這種保鮮劑,它具有低毒、降解快、水洗易清除的特點。為了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國家有關部門專門制定了《蒜薹貯藏保鮮操作規程》,並且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制定了相應的殘留限量標準。按照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 - 2021)的規定,蒜薹中咪鮮胺的殘留限量為2 mg/kg。同時,監管部門也會在蒜薹上市前進行嚴格的監管,全方位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