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産豐收亦可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5 10:06:20
來源:經濟日報

穩産豐收亦可貴

字體:

  追求豐收,不意味着産量一定要年年增加。不斷努力攀上新&階、站穩新&階,在高位上實現穩定,就是豐收。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始終在面積和單産兩方面做文章,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糧獲得豐收,總産量達2994.8億斤。夏糧穩産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産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應對複雜嚴峻國際形勢、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不過,夏糧雖然豐收卻沒增産,産量比上年減少3.1億斤,應如何看待?

  增産豐收是豐收,穩産豐收也是豐收。我們追求豐收,但不意味着産量一定要年年增加。不斷努力攀上新&階、站穩新&階,在高位上實現穩定,就是豐收。今年夏糧産量與去年相比,只差了0.1%,仍是歷史第二高。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則是戰略性問題。由此來看,不簡單追求糧食連續增産,但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産能,要警惕産量大的滑坡、産能基礎受損。

  夏糧交出豐收答卷,實屬不易。糧食豐收,要靠“天幫忙”,更要“人努力”。所謂“天幫忙”,今年夏糧生産期間,除旱情外,其他災情明顯偏輕。小麥播種至返青期,主産區氣象條件適宜;灌漿關鍵期,受旱地區普遍降雨;成熟收穫期,主産區天氣以晴為主。所謂“人努力”,各地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廣先進適用農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説,粒粒糧食飽含農民汗水。

  夏糧數據提醒我們,水旱災害依然是糧食生産的最大風險。今年,河南、陜西等主産區發生了較重旱情,導致夏糧單産沒有最高年份高。即使在旱情影響下,單産仍能與常年持平,得益於防災減災。受旱地區積極引水調水,全力抗旱澆麥,大部分農田實現了有效灌溉,減輕了旱情影響。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提升,也在抗旱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全球看,即使是農業發達國家,糧食産量依然會受氣象災害影響而波動。我們要始終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依靠投入和科技,提高農業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

  總産等於面積乘以單産,這道簡單的數學題啟示我們,保障糧食生産,萬變不離其宗,始終要在面積和單産兩方面做文章。

  面積是基礎。播種面積取決於農民意願。農民種多種少,有種植習慣的因素,也受經濟效益的影響。當前,多數糧食和農産品價格偏弱運行,更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價格方面,千方百計保持國內糧價基本穩定,促進實現優質優價;補貼方面,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機制,多産糧食多得補貼;保險方面,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優化險種設計和理賠服務,快速理賠、應賠盡賠。

  單産是關鍵。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7.9億畝,是197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後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産量的空間十分有限。耕地就是那些耕地,但如果能提升基礎地力、提高管理水平、應用先進技術、改進種植模式,單産自然大不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新品種新技術集成推廣還不夠,有的增産增效只停留在試驗田。要形成科技興糧的合力,把專家産量變為大田産量。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同時,要盡可能少增成本,讓農民有賬可算。

  夏糧只是全年糧食的一季。今年全年糧食産量預期目標為1.4萬億斤左右,是以往的1.3萬億斤之後的新目標。確定這個目標,與近幾年糧食增産穩産趨勢一致,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之所以提出“左右”,就是考慮越往後糧食增産難度越大,特別是自然災害有較大不確定性,需要留出彈性空間。認真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幾年一個&階,就能不斷夯實根基,守住糧食安全。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