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連接身體與生活:“新平衡主義”重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30 10:25:11
來源:新華網

重新連接身體與生活:“新平衡主義”重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字體:

清晨六點,天津的陳女士已經開始為孩子準備早餐。作為一位單親媽媽,她表面上日子井井有條,背後卻是長年積壓的疲憊——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熬夜,凌晨十二點後才得以休息,清晨五六點又匆忙起床照顧孩子。工作壓力、睡眠不足、飲食失調讓她的身體亮起紅燈。“最嚴重的時候頭髮一把一把地掉,連情緒都控制不住。”她説,那時的自己,需要靠藥物維持身體,靠意志硬撐生活,處於一種隨時可能崩潰的“失衡”狀態。

陳女士的經歷並非個例。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像她一樣的普通人,正集體面臨身體與生活的雙重失衡。工作焦慮、飲食失調、睡眠紊亂、情緒內耗……這些困擾不再是個體化的短暫失調,而是存在於國民生活中的系統性問題。

當下,公眾對健康的關注正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越來越注重調養和預防,在此背景下,一種融合中華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方法的生活方式倡議——“新平衡主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並在日常中實踐。它倡導的不只是身體調理,更是一種重建生活秩序、恢復自我節律的生活方式。

隨着“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持續推進,人們開始反思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又應該追求什麼?答案,或許就藏在“平衡”二字中。

身心失衡的背後,為何需要“新平衡”?

來自江蘇蘇州的周女士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她曾在工作中見證了一個個“被過度干預的身體”:“一個12歲的女孩,因為一些情緒壓力被誤診為精神分裂,長期服藥後身體功能受損,很難回歸健康狀態。”這件事深深刺痛了她,也促使她投向中式養生的懷抱。“我們其實需要的是緩慢的修復和溫和的陪伴。”

數據顯示,中國城市居民中超過七成處於亞健康狀態,焦慮、失眠、情緒波動、慢性病年輕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持續上升,且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呈年輕化趨勢。

此外,多項調研指出,都市人群中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心理焦慮等典型亞健康表現佔比持續走高,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隱性主因”。

楊先生是一位來自湖南長沙的外科醫生,過去十餘年,他都在高強度門診和手術工作中奔波。日復一日的工作節奏失控,使他逐漸陷入睡眠紊亂、持續疲憊、情緒焦慮的惡性循環中。最嚴重時,不僅工作效率直線下降,記憶力減退,家庭關係也出現摩擦。“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不主動調整,我可能就會消耗完自己。”

這份覺察成為楊先生接觸中式養生與健康生活方式的契機。“我們總説要預防疾病,但很少有人認真生活,真正從生活出發去實踐預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他看來,中式養生不是某種額外負擔,而是把節奏還給生活、把主動權還給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楊先生的改變,也映射出千千萬萬在高壓軌道上的城市人群的普遍困境。而“新平衡主義”的提出,正是對這種困境的回應——它不再是等疾病發生後的“補救方案”,而是引導個體在日常中主動調節、系統調養的健康生活方法論。

無限極全球CEO、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俞江林

正如無限極全球CEO、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俞江林所説:“養固健向大家發起的‘新平衡主義’健康生活倡議,希望讓東方智慧在現代生活中深深扎根,讓養生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人間煙火的日常,成為如呼吸般自然的生活方式。”

“新平衡主義”:從身體到生活的健康倡議

“新平衡主義”並非憑空而來,它根植於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是一種立足當代國民健康需求的健康生活方式倡議。它的核心在於通過系統性的方法,幫助人們在身體與生活兩個維度實現真正的平衡狀態。身體平衡,指的是調理與改善個體的生理狀態;而生活平衡,則是對生活節奏、情緒狀態、精神面貌等綜合性的再調和。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新平衡主義”的基本結構。

在身體層面,“新平衡主義”提倡“三調養”——扶正氣、平陰陽、調臟腑,調理身體狀態,實現身體平衡。融合東方智慧和現代方法,通過中草藥科技的産品,調動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重建機體節律。

而在生活層面,則以“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為核心,構建出一套既有文化根基又具實操性的生活建議體系。“生活平衡”不再是一句寬泛的口號,而是一套能夠被每個人掌握、踐行並感受到效應的生活方法。

這一倡議之所以具有廣泛的現實共鳴,也在於它能夠穿越人群、跨越身份,成為不同人群真實生活的共通解法。在6月20日養固健“新平衡之約·國風盛典”活動現場,主持人李靜回憶自己更年期初期的失衡經歷——失眠、焦躁、情緒不穩,“我曾以為拼命是對自己的肯定,追逐事業、家庭的滿分答卷,但卻忽略了愛自己這道必答題。”

“身體和生活的平衡從來不是選擇題。我通過運動、均衡飲食來調理自己的身體,把原來留給工作的時間分出來留給生活,把‘愛自己’放進生活的優先級。”李靜&&,自己長期以來堅持通過內調外養、動靜結合的生活方式尋找平衡,而這一路的生活實踐,與養固健倡導的“新平衡主義”不謀而合。

奧運冠軍劉璇也分享了她的“平衡術”。從高壓競技場向多元身份轉換,她始終以動態調整的心態應對生活。“我希望人生像大樹一樣,牢牢扎根生活沃土,才能自在向上生長。”對她而言,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平衡主義”正是解決失衡問題的一劑良方——聽從身體的節律,因勢利導,順時而養、內調外養。

單親媽媽陳女士逐漸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可選項,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她開始堅持練八段錦,規律飲食、定時靜心,不僅讓她的身體逐漸恢復平衡,也助力她以更清晰的節奏迎接生活與工作的挑戰。楊先生則開始通過八段錦等中式運動、飲食作息調整和情緒管理。曾經被疲憊控制的生活,重新獲得了秩序感與掌控感。

這些案例共同證明,“新平衡”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被真實體驗的路徑。它以傳統文化為源、以現代方法為器、以個體實踐為體,在一個個真實生活的改變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在面對身體與生活失衡時,它不僅提供了路徑,也重建了一種可以“慢慢來”的生活信念。

從倡議到實踐,為國民而生的“新平衡”

作為一種融合東方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方法的生活方式倡議,“新平衡主義”並不只是停留在價值主張層面,更在産業實踐中構建了全鏈路落地。養固健正通過道地中草藥的源頭把控、經典方劑的現代化研發、養生方式的社群化傳遞,將這一倡議轉化為可看見、可體驗、可堅持的健康實踐。

無限極(中國)中藥材種植與管理總監葛亞中介紹,在原材料端,養固健將“道地藥材”作為産品品質的重要根基之一。為確保每一味草本的“真材實效”,品牌足跡遍及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了70多個中草藥種植基地,並聯合中藥材領域權威專家王文全教授,共同打造統一基地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生産資料、統一種植管理、統一采收與加工、統一包裝與儲運、統一技術服務的“七統一”種植管理體系。

原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藥材GAP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全(中)、無限極(中國)中藥材種植與管理總監葛亞中(右)

這一模式涵蓋了從基地規劃、種源選育到采收加工、儲運管控的全流程標準化,實現了從“經驗判斷”向“精準管控”的升級。通過上線“天眼追溯管理系統”,消費者可以一鍵追溯産品全生命周期,實現中草藥從田間到舌尖的全流程透明。這不僅是一種技術賦能,更是將信任實實在在地交到消費者手中。

在産品研發領域,養固健始終以經典方劑為核心,深度融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方法。以新品"輕濕片"為例,其組方化裁於清代祛濕名方"三仁湯"。針對現代人因空調冷飲、久坐少動等生活習慣導致的濕邪、脾虛、痰瘀等情況,養固健科研團隊進行加減化裁,並通過多輪動物實驗、人體功效試驗進行嚴謹驗證。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科創官馬軍&&,依託中醫理論,結合用戶需求,從古籍中進行方劑篩選;然後採用現代的代謝組學、蛋白組學等多組學技術,驗證組方功效、機理和明確藥效物質基礎。這不僅傳承了經典方劑的東方養生智慧,更通過現代科技讓産品功效可感知,真正實現了"東方智慧"與"現代方法"的有機融合。

正如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家旭所言:“經典方劑不是死方子,而是活模板。以現代科研精準解讀古方,是傳承更是創新。”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分會常務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家旭(左)、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科創官馬軍(右)

而在養生方式推廣上,養固健以中華養生顧問為觸點,通過社群陪伴、課程引導、行為干預等形式,將“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運動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生活方式真正融入大眾生活。消費者不再是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的健康行為參與者。

養固健“新平衡之約·國風盛典”活動現場

“新平衡主義”不僅是一項品牌倡議,更是一種回應當下健康挑戰的現實路徑。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它為公眾提供了一種既有文化根基、又具可行性的生活方式選擇。其背後,是養固健對國民健康需求的深入理解,是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化轉譯與技術應用,也是對當代人生活節奏的理性回應。

如今,“新平衡”已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之中,從作息調整到飲食管理,從情緒疏導到身心調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生活的細節中嘗試找回節奏與穩定。“新平衡主義”倡導的不是快速的改變,而是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一種更適合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養固健也正面向全國發起“100個新平衡故事”徵集,邀請每一位正在實踐中探索的人,講述自己如何在失衡中覺察,在調理中改變。

未來,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從“失衡”中逐步走出,在“新平衡主義”的引導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節奏,重拾自在的狀態,邁向身心統一、松弛有度的健康生活。(王忻)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