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標。作為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重要載體,A股上市公司以超萬億元的研發投入規模和341.91萬名研發人員的硬核陣容,將政策藍圖轉化為産業實踐,在推動技術攻堅、布局前沿高地與優化創新生態過程中,書寫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時代答卷。
技術攻堅破壁:強健産業筋骨
在“十四五”收官之際,中國科技創新已在全球坐標係中劃出一道昂揚向上的曲線。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階,新質生産力穩步壯大,為“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在這場邁向“科技強國”的征程中,上市公司無疑是擎旗奮進的生力軍。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計研發投入1.16萬億元,同期規模連續3年超萬億元,同比增長3.88%;全市場研發強度2.16%,戰略性新興産業整體研發強度達5.21%。從實驗室的思想火花到生産線的機器轟鳴,上市公司堅持“釘釘子精神”,一步步啃下技術攻堅的硬骨頭,讓現代化産業體系的筋骨愈發堅韌,讓自主創新的底氣愈發充盈。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至純科技董事長蔣淵深感與有榮焉:“我們充分感受到國家對集成電路産業投入的堅定決心。”至純科技的發展歷程始終秉持自主創新的宗旨。蔣淵認為,半導體行業已從“水大魚大”的上半場,進入“水落石出”的下半場,至純科技要從單一裝備供應商,升級為工藝解決方案夥伴,拓展&&化能力,參與全球競爭。
技術攻堅的持久戰,既是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是中國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程鳳朝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十五五”期間,上市公司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通過加快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未來産業播種:布局前沿高地
從新興産業的集群壯大,到未來産業的星火燎原,上市公司既是當下的“頂梁柱”,更是未來的“先行者”。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
顯示産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産業,近年來實現長足發展。2024年,我國AMOLED顯示器件(包括柔性和剛性面板)的出貨面積接近880萬平方米。維信諾董事長張德強&&:“我們將協同産業鏈,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轉化為市場中的實際價值,助力終端市場提升産品競爭力,打造新質生産力。”
低空經濟的崛起,進一步豐富了新興産業的場景版圖。中科星圖總裁邵宗有認為,當前,低空經濟正處於從“政策驅動”向“技術驅動”的關鍵轉型期,公司將以技術融合構建壁壘、以生態協同加速落地,讓低空不僅能“飛得起來”,更能“飛得安全”“飛得順暢”“飛得經濟”。
如果説新興産業有助於築牢當下經濟增長的根基,那麼,未來産業則承載着搶佔明天競爭高地的使命。“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上述領域,不少上市公司已提前落子,以戰略定力布局長遠。例如,在量子科技領域,中國電信、國盾量子等推動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骨幹網的規模化建設,拓展政務、金融、能源、電信等更多場景應用。在具身智能領域,比亞迪、廣汽集團等眾多車企或自研技術,或開放場景,加速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
資本市場政策體系持續深化改革,正以更大的包容性與適應性讓前沿賽道的“後備”力量更為充分——宇樹科技、本源量子、星河動力、藍箭航天等一批未來産業企業正積極推進IPO進程。
資本活水滋養創新土壤,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將茁壯成長。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這些産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産業。
四鏈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生態
把實驗室的“創新微光”轉化為産業界的“生産力火炬”,關鍵在於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更多承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上市公司正是四鏈融合的樞紐。當前,全球創新方式逐步由單項突破的線性創新轉變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非線性創新,由上市公司牽頭組建跨區域、跨産業的創新聯合體遍地開花。潤澤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牽頭組建的人工智能創新聯合體聚焦關鍵技術領域,充分整合行業龍頭企業市場影響力、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實力,以及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的專業優勢,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的創新體系,為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事實上,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的“加速器”。在人工智能時代,詞元(Token)作為處理文本的最小數據單元,如同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國家數據局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折射出AI應用落地的加速度。
萬華化學借助AI從1.4萬種催化方案中精準篩選出4種最優解,大幅縮短實驗時間;中興通訊將AI融入家庭終端,2024年相關産品發貨突破1億台,讓技術化身“溫暖的家庭夥伴”;青島港接入AI&&,第13次刷新集裝箱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工信部部長李樂成此前撰文&&,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判斷,人工智能有望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深遠程度將遠超以往的“互聯網+”。
以自身為紐帶,上市公司讓創新資源向産業集聚、技術成果向市場流動,構建起共生共榮的創新生態,為“十五五”時期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再上新&階奠定穩固微觀基礎。正如陰和俊所説:“我們相信,經過未來五年的奮鬥,中國的科技實力又將邁上一個大&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更大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