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DeepSeek帶來大模型底層技術突破後,AI相關的市場規模在持續高速增長。8月26日,《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印發,市場預期將有力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賦能應用。
在AI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和中證科創創業人工智能指數備受關注。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對比下兩條指數吧~
殊途同歸 布局AI産業的差異化工具
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簡稱“科創AI”)和中證科創創業人工智能指數(簡稱“科創創業AI”)兩條指數分別從科創板、科創板+創業板中選取人工智能領域上市公司,為投資者提供了布局AI産業的差異化工具。
科創AI對單個樣本股權重設 10% 上限,科創創業AI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單個板塊權重不超過80%的上限,避免指數受科創或創業單一板塊影響過大。
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指數、創業板人工智能指數編制規則對比

數據來源:中證指數公司。
*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資源:專用計算芯片、高性能計算機等設備;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雲計算、大數據、機器視覺、語音語義識別等技術或服務;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穿戴等領域。
聚焦AI産業鏈的不同環節
AI産業鏈分為上中下游:
上游是AI産業發展的基石,主要是提供算力及基礎設施,涵蓋了用於AI訓練與推理的芯片、為AI開發與運行提供環境與工具的軟體、為數據中心實現光信號與電信號轉換的光模塊等等;
中游聚焦算法研發和模型訓練,以AI大模型産業為核心,例如DeepSeek、GPT等大模型;
下游是應用層,是 AI 技術與現實場景深度融合、實現價值變現的關鍵環節,涵蓋手機、機器人等消費終端,以及 AI 游戲、AI 辦公軟體等各類軟體應用。

數據來源:領域根據Wind信息整理而成,截至2025年8月29日,百分比為細分産業權重比例。
從産業鏈視角來看,科創 AI 指數聚焦兩大核心環節:一是上游的芯片領域(44.2%),芯片是大模型訓練、智能終端運行的底層支撐,其技術突破會顯著影響AI 産業的發展速度,而且該領域和“國産替代”主題息息相關;二是下游的 AI 應用環節,既包括智能終端(21.2%)也包括軟體應用(26.7%)。
科創創業AI指數則在科創AI指數的基礎上,降低了下游智能終端(7.2%)和軟體應用(24.5%)以及一部分上游芯片(30.6%)的權重(但依舊佔比較高),更多涵蓋了以光模塊為代表的的通信設備行業(28.2%)。
成份股集中度上存在差異
科創 AI 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 71.66%,集中度較高,其中屬於AI産業鏈上游的半導體企業佔權重高:寒武紀(16.62%)、瀾起科技(10.01%)、芯原股份(8.65%)等 7 家半導體公司,權重合計超 50%。這會使指數受單一行業的影響較大,走勢彈性較高,當然這也貼合科創板聚焦“硬科技”的定位。
科創創業 AI 指數則更像是通信設備與半導體的“強強聯手”,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 68.68%。屬於AI産業鏈上游的通信設備企業成為核心力量:新易盛(17.74%)、中際旭創(15.83%)兩家光模塊龍頭權重合計超 30%。半導體企業仍有寒武紀(13.77%)、瀾起科技(7.06%)等,不過數量和權重佔比均低於科創AI指數。另外,還有潤澤科技(通信服務)、崑崙萬維(游戲)等跨領域的成份股,更注重於AI的多元應用,行業分佈更分散。
兩條指數有 22 只重疊成份股,但同一股票在兩條指數中的權重佔比存在差異。比如,屬於AI下游應用的金山辦公在科創AI指數中7.79%的權重,遠高於其在科創創業AI指數中的權重(3.89%),進一步印證了科創創業 AI 指數成份股的分散度高於科創 AI 指數 。
前十大權重成份股對比

數據來源:Wind,2025/9/10,申萬二級行業分類。
總結而言,科創 AI 指數的成份股更聚焦科創板硬科技,側重AI芯片與應用端;科創創業 AI 指數則兼顧科創板與創業板,行業分佈更均衡,覆蓋了通信設備、AI多元應用等行業領域,形成了跨板塊、多行業的成份股矩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