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0月21日電 記者手記|美政府“停擺”三周 聯邦僱員排隊領食品救濟
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胡友松 謝鍔
21日,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整整三周。當天午間,新華社記者在首都華盛頓東郊、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一處救濟點看到,被拖欠工資的聯邦僱員排起了數十米長隊,領取免費食品以解“燃眉之急”。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工作人員從一輛裝有救濟食品的卡車中運出食品準備發放。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這場活動由非營利組織首都地區食物賑濟中心主辦。工作人員查看每人證件後,給他們分發雞肉、意大利面、牛奶等食品。發放過程中,一輛裝有救濟食品的卡車抵達,現場人群熱烈歡呼、鼓掌,一時打破了原本沉悶的氣氛。
活動現場聚集了多家媒體,工作人員囑咐媒體,若非經得同意不要拍攝聯邦僱員正臉,因為他們中很多人不想“露臉”。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農業部僱員、當天救濟活動的合作機構志願者帕梅莉婭·卡特告訴新華社記者,24日原本是每月發放工資的日子,然而從目前形勢看,“不會有工資”。她一家五口人,有個18歲的女兒在讀大學,學費“不便宜”,她失去收入將給家庭財務帶來“絕對困難”。她告訴記者,雖然家裏有一點應急資金,但眼下不知道緊急情況要持續多久。“我手裏的錢可以撐一個月,但第二個月怎麼辦?”
國防部文職僱員西奧多·波夫對記者&&,他每月工資分為月初和月底兩次領取。由於政府“停擺”,他從10月1日起被迫休假,目前只領到月初那部分工資,擔憂月底領不到另一部分。他説,近年通脹飆升,牛肉、雞肉等食品價格翻倍,此次“停薪”將令他處境更加艱難。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隨着政府“停擺”持續,首都地區食物賑濟中心日前宣布,將從本週起為聯邦僱員及合同工發放免費食品,21日的救濟活動是第一場。該組織還將於本週晚些時候在華盛頓市區以及周邊馬裏蘭州、弗吉尼亞州多個地點開展救濟活動。此外,首都地區的許多餐廳和酒吧也開始為聯邦僱員提供折扣。
在聯邦僱員經濟壓力日益加大之時,政府“停擺”尚無結束跡象。20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第11次嘗試通過聯邦政府臨時撥款法案未果。民主黨方面堅持,任何協議都必須回應他們在醫療保障福利方面的訴求;共和黨方面則主張先通過臨時撥款法案按現有水平維持政府繼續運轉。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排隊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兩黨的互相指責、“甩鍋”仍在繼續。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21日在社交媒體&&X上説,民主黨“激進左派”要求政府“停擺”,民主黨領袖順從了這一要求。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在X上&&,共和黨領袖不斷聲稱民主黨人在參議院提出“極左”要求,但降低醫療保險保費、讓數千萬美國人免於經濟破産,根本無關極左、極右或是中間立場。舒默還説,共和黨人聲稱已準備好開始工作,但約翰遜和眾議院共和黨人仍在度假中。
兩黨僵持不下之際,“停擺”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正進一步顯現。根據美國航班跟蹤網站的數據,從18日到20日,美國境內及進出美國的航班中,共有近兩萬個航班延誤,其中19日延誤航班達到峰值,接近8000個。據《國會山》日報報道,本月有1.3萬名空中交通管制員和5萬名運輸安全局員工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繼續工作,運輸安全局負責美國機場安檢工作。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一名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20日,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逾七成僱員開始無薪休假,僅余約400人繼續工作。儘管能源部長克裏斯·賴特&&目前美國核安全沒有面臨風險,但各界依然感到擔憂。
在上周末舉行的抗議活動中,美國民眾對政府“停擺”表達不滿。特殊教育教師切爾西·裏瓦斯對記者説,近期本來打算帶學生去校外參觀,但因博物館關閉未能成行。從北卡羅來納州驅車六小時來華盛頓抗議的阿米爾·博爾登告訴記者,他擔心此次“停擺”會持續更長時間。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上一次政府停擺持續了35天,當時政治環境比現在溫和,現在一切都高度緊張,這次政府停擺可能會持續更久,影響也會更大。”博爾登説,“物價已經很高,經濟狀況不佳,人們生活困難,現在會有更多人領不到工資,形勢堪憂。”
波夫&&希望國會履行職責。“我們選這些人只是為了政府正常運作。然而現在,我們無法保住工作,政治鬥爭不斷,他們似乎把美國人民當作籌碼,傷害的是普通民眾。”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排隊登記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排隊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
10月21日,在美國馬裏蘭州海厄茨維爾市,聯邦僱員領取免費食品。新華社記者 李睿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