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交匯點,人工智能(AI)作為引領這場變革的核心技術,已不再是孤立的技術創新,而是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重塑生産方式與發展邏輯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 “新質生産力” 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為我國把握科技革命機遇、突破傳統增長路徑指明了方向。新質生産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據、算力等新型生産要素為支撐,以産業深度智能化、跨界融合化為特徵,本質上是生産力質的躍升與結構的優化。站在“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歷史交匯點,審視AI如何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對於把握未來機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十四五”築基 AI與新質生産力的融合優勢日益凸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人工智能(AI)産業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的關鍵階段,也是新質生産力概念孕育並形成實踐成果的重要時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AI發展實現了從理論突破到産業落地的系統性躍升,為新質生産力的孕育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政策體系與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形成戰略引領合力。 國家層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更是將AI列為戰略性新興産業,明確了發展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相繼&&《“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行動,形成了覆蓋技術研發、産業培育、應用賦能、倫理治理的全鏈條政策框架。各地積極響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地方性AI促進條例或産業政策,構建了中央與地方協同、産業與科技聯動的“一盤棋”推進格局。這種系統性的政策供給,為市場提供了清晰穩定的預期,有效引導了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向AI領域集聚,為新質生産力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政策土壤”。
二是産業規模與應用場景實現雙躍升,構築實體經濟新優勢。 我國已形成全球範圍內門類最為齊全、鏈條最為完整的AI産業體系。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權威測算,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達到5787億元,相關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而與AI相關的企業總數已逾600萬家。AI技術已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而是深度融入製造、醫療、金融、交通、教育等80余個經濟大類,催生了智能工廠、智慧診療、自動駕駛等新業態。特別是在“十四五”後期,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席捲而來,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等一批本土大模型快速迭代,在工業設計、代碼生成、內容創作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應用場景的豐富度與商業化進程的廣度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的智能化動力。
三是數據要素與算力基礎形成強大支撐,夯實新質生産力底座。 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其價值在“十四五”期間得到空前釋放。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全球最多的網民群體,産生了海量的、多樣化的數據資源,為AI模型訓練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燃料”。與此同時,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全面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布局的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推動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據工信部數據,我國算力總規模年均增速超過30%,為AI大模型的訓練推理和複雜場景的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與算力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布局,二者同頻共振,共同構築了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數字底座,使我國在全球AI競爭中佔據了獨特的戰略優勢。
“十五五”啟航 AI+開闢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將不再僅僅是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而是進化為重塑經濟結構、加速動能轉換的“核心引擎”。AI與新質生産力的深度融合,將從本質上改變生産函數,開闢産業智能化、區域協同化和金融現代化的全新機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強大動能。
機遇一:産業智能化從“點”上突破邁向“鏈”上協同,重塑全球價值鏈地位。 “十五五”期間,AI驅動的産業智能化將完成從單點應用、企業內部優化到全産業鏈協同的深刻變革。在製造業領域,AI將深度滲透於“研産供銷服”全價值鏈。研發端,生成式AI能夠極大縮短新藥研發、新材料設計和芯片架構驗證的周期;生産端,基於工業視覺和數字孿生的智能工廠將實現“黑燈工廠”的普及,生産調度由AI自主優化,實現毫秒級響應;供應鏈端,AI驅動的智慧物流網絡能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庫存與運輸路徑,打造極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這將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向“智造強國”加速邁進,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中,形成以AI定義的全新産業生態,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服務業的智能化同樣將迎來價值躍遷,AI將驅動金融風控從“事後處置”轉向“事前預警”,文旅服務從“標準化供給”轉向“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體驗,城市治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治理”,實現服務效率與品質的雙重革命。
機遇二:區域經濟從“物理集聚”轉向“智能集群”,構建新發展格局。 AI將突破地理空間的限制,成為促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重大戰略深度融合的“數字 glue”。其核心在於構建區域級的“AI産業大腦”。這一大腦並非簡單的數據匯集,而是一個動態的、智能的資源調度&&。它能實時分析區域內産業鏈的薄弱環節,智能匹配上下游企業,促進跨區域協同研發與生産;它能優化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流動路徑,形成高效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例如,長三角的汽車設計可以基於粵港澳的芯片實時數據進行迭代,而京津冀的AI算法能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製造提供最優能耗方案。這種數據驅動、智能協同的“數字産業集群”,將有力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使區域發展從過去的“物理鄰近”升級為“功能耦合”,整體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系統競爭力。
機遇三:金融賦能升級,構建“精準滴灌”式科技-産業-金融新循環。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AI將徹底重塑其服務模式,使其成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精準滴灌系統”。一方面,在“科技金融”領域,AI將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痼疾。傳統金融難以評估“專精特新”企業的技術專利和研發潛力,而AI可以通過構建知識圖譜,分析全球專利數據、科研論文、供應鏈關係,對企業技術壁壘、市場前景進行精準畫像,為知識産權質押融資、股權投資提供可靠依據,讓金融資本敢於投向硬科技、長周期項目。另一方面,在“數字金融”領域,AI賦能的供應鏈金融和綠色金融將煥發新生。AI可以實時分析核心企業的訂單、物流和支付數據,為整個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信用貸款,激活産業鏈活力。更具創新性的是,AI可以結合衛星遙感、環境監測等多元數據,對企業的ESG(環境、社會、治理)表現進行動態、量化的評估,使綠色金融的認定更加精準、可信,引導資金精準流向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從而實現金融資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的動態、高效匹配。
路徑與抓手:構建AI+新質生産力發展新生態
抓住“十五五”新機遇,將AI的巨大潛能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絕非單一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一場涉及政策、産業、金融、人才、治理等多維度的系統性變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協同發力,構建一個更具活力、韌性、安全與競爭力的AI+新質生産力發展新生態。
第一,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構建自主可控的創新體系。 這是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根本。建議以“新型舉國體制”為核心抓手,設立一個超越單一機構的“國家級AI開源開放&&與創新聯合體”。該&&應整合國家實驗室、頂尖高校(如C9聯盟)、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的力量,聚焦大模型算法框架、高端AI芯片(GPU)、EDA軟體、關鍵傳感器等“卡脖子”技術,實施“揭榜挂帥”制度,集中優勢資源辦大事。在此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新型智庫的“中樞智囊”作用。新型智庫應聚焦全球AI技術前沿與地緣政治格局變化,開展前瞻性、儲備性戰略研究,為“揭榜挂帥”的榜單制定、技術路線選擇提供獨立的第三方評估與決策諮詢,確保舉國體制的資源投向更具科學性與前瞻性,避免技術路線誤判。更重要的是,該&&不僅要攻關技術,更要構建生態:向社會開放經過脫敏處理的高質量行業數據集,提供普惠的算力調度服務,並鼓勵龍頭企業開放真實的應用場景,形成“技術攻關-場景驗證-商業迭代-標準制定”的閉環。此舉旨在築牢新質生産力的技術根基,確保我國在AI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第二,創新“AI+X”人才培養模式,夯實智力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新質生産力呼喚新型人才。必須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一個多層次、複合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高等教育層面,應大力推動“AI+X”交叉學科建設,設立如“AI+生物醫藥”“AI+新材料”“AI+金融科技”等微專業或雙學位項目,課程設計由高校教授與産業專家共同制定,確保教學內容與産業需求無縫對接。在職業教育層面,應大規模開展AI應用技能培訓,提升現有勞動力的數字素養。同時,建議實施“新質生産力全球頂尖人才引育計劃”,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為引進的AI戰略科學家及其團隊提供頂尖的科研條件、充足的經費支持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並簡化其永久居留、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流程,打造全球AI人才的嚮往之地和創新高地。
第三,設立國家新質生産力引導基金,優化金融供給。 資本是創新的催化劑,針對AI領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特性,亟需長期、穩定的“耐心資本”。建議由財政部、工信部、中科院等聯合發起,設立規模達萬億級的“國家新質生産力引導基金”。該基金應採取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模式,重點吸引社保基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長期資本參與。其運作應創新性地採用“AI+投資”(AI for Investment)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全球科技論文、專利、産業鏈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精準識別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技術路線和初創企業;在投後管理中,通過AI模型實時監測企業運營數據、技術進展和市場反饋,動態評估風險並提供增值服務。為確保基金的戰略導向與運行效能,應引入新型智庫作為獨立的評估與監督機構。智庫可牽頭構建兼顧技術價值、市場前景與社會效益的綜合評價體系,定期發布基金運行績效評估報告,並對基金的戰略布局、風險控制等提供專業建議,確保“耐心資本”真正用在“刀刃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與市場效率的統一。基金應明確將70%以上資金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的硬科技企業,並容忍更長的投資回報周期,以此暢通“科技-産業-金融”的高水平循環,為新質生産力的涌現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第四,探索敏捷治理與倫理規範,護航健康發展。 發展與安全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必須加快構建與AI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敏捷治理體系。建議在國家層面完善法律法規,推動《人工智能法》的立法進程,並細化生成式AI服務、自動駕駛、生物識別等領域的專項管理辦法。核心是建立“分級、分類、分場景”的監管框架:對高風險應用(如關鍵基礎設施控制、醫療診斷)實行嚴格的准入和事前監管;對低風險應用則採取包容審慎的事後備案制。全面推廣“監管沙盒”機制,在可控環境中為新技術、新業態提供試錯空間,實現“創新在沙盒中測試,風險在沙盒中化解”。在治理與倫理體系建設中,新型智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會共識凝聚者”角色。智庫應牽頭組織跨學科的倫理研討,廣泛吸納産業界、學術界、法律界及公眾代表參與,推動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AI倫理準則與治理範式。同時,通過發布權威研究報告、舉辦高端論壇等方式,向社會公眾普及AI知識,澄清誤區,為相關法律法規的&&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同時,強化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嚴格落實《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定AI訓練數據的採集、使用、標注的行業標準,確保AI發展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的倫理原則,為新質生産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安全保障。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以“AI+”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是“十五五”時期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略抉擇。只要我們堅持創新驅動,深化産融結合,優化發展生態,必將能將AI的巨大潛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國聲智庫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