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貴鐘錶鑒定師是經國家批准的職業工種,主要負責名貴鐘錶的鑒定、評估及相關技術服務。名貴鐘錶鑒定師需掌握鐘錶結構原理、材質鑒別、成色評估等專業技能。
圖為名貴鐘錶鑒定師正在檢查機械手錶機心。
德勤去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Swiss Watch Industry Insights 2024(《2024鐘錶行業洞察》)顯示,自2020年以來,全球消費者購買二手奢侈品手錶的興趣翻倍,這一市場潛力仍在持續擴大。艾媒諮詢集團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也告訴記者:“在二手市場,四十到五十五歲年齡段的男性較為青睞具有保值增值特性的稀缺款産品,例如百達翡麗或勞力士。”
一方面,市場需求龐大,另一方面,二手奢侈品手錶流通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相關從業人員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就顯得尤為必要。
那麼,名貴鐘錶鑒定師這一聽起來就“貴氣”的職業前景如何?想從事這一職業需掌握哪些技術?職業標准將有哪些細則?為此,記者採訪了該職業的牽頭開發單位之一——中國鐘錶協會。
人才缺口不低於10萬
誰在呼喚專業鑒定師?
“在中國,這是名貴鐘錶鑒定師首次被以國家職業資格形式確立。此前,行業內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正式崗位。”中國鐘錶協會理事長張宏光向記者&&,在《國家職業標準開發計劃》中,名貴鐘錶鑒定師後用括號標注了“工種”二字,而這一工種的編號為41-05-05-02,含義是名貴鐘錶鑒定師是隸屬於“鑒定估價師”職業下的一個工種。
這一工種獲得正式認定並非易事,回顧名貴鐘錶鑒定師職業資格誕生的歷史沿革,張宏光説:“中國鐘錶協會於2013年首次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申報了名貴鐘錶鑒定師新職業,2015年,名貴鐘錶鑒定師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誌着該工種獲得官方認可。同年,協會啟動培訓試點,並依據2008年的《國家職業標準編寫規範》,組織了多名專家完成職業標準、培訓大綱及鑒定規範的編制。配套教材亦同步出版。為降低行業門檻、推動知識共享,協會還將兩屆全國鐘錶維修工技能大賽題庫(共407題)及競賽規則全部公開上傳至官方網站,供培訓機構、院校及企業無償使用,希望加速專業人才的批量培養,為中國自主高端腕錶的後續流通、鑒定與收藏奠定人才與技術基礎。”
經過十餘年摸索,名貴鐘錶鑒定師現有多少從業人員呢?市場對他們有着怎樣的需求?
“從從業人員規模上看,回顧2013年申報名貴鐘錶鑒定師新職業時,協會僅依據當時可查的專職人員數量,上報了1.2萬人。如今看來,這一數字顯然比較保守。經過十多年的市場擴張,協會重新測算發現,目前實際從事或需要掌握該技能的人數已不低於10萬人。其中,既包括專職從業者,也包括大量‘非典型’需求方。”張宏光説。
保險、銀行、拍賣、典當、司法鑒定是傳統的五大類需求場景。保險公司需要在承保和理賠環節核驗名錶真偽並評估殘值;銀行在保管箱及質押貸款業務中必須確認押品真實性,假如存進去和取出的表一真一假,就會産生糾紛;拍賣行與典當行則依賴鑒定師完成真偽判斷與市場估值;而在司法領域,涉案鐘錶的價值往往直接影響量刑和判決,因此鑒定報告必須具備法律效力。
除了這些典型場景之外,二手手錶交易的爆發式增長,也成為推動這一職業迅速擴容的最大變量。張宏光向記者&&,2023年,中國二手手錶年交易額已突破千億元,與一手手錶市場規模旗鼓相當。大量海關與保稅區工作人員、電商&&尤其是二手交易&&對掌握相關技能有相應需求——大批量入境二手手錶及旅客攜帶的名錶需要快速甄別真偽,京東、天貓、閒魚等&&也均就“新表來源真偽”和“二手錶交易”提出技術支持需求。此外,高端保養維修機構在接收腕錶前需進行預檢,翻新後需復檢,進一步放大了對鑒定能力的需求。令人意外的是,有一批鐘錶“發燒友”群體也主動要求接受系統培訓,他們並非以職業為目的,而是希望提升個人鑒賞與收藏水平。
根據市場數據,二手手錶社會保有量正在攀升。“根據中國海關和協會數據統計,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市場單價一萬元以上的高端手錶存量已達4700多萬隻。哪怕按照存量的三分之一進入流通或保養周期保守估算,鑒定與維護需求也將長期存在,畢竟高端手錶使用壽命可達20年至30年。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高端腕錶的認知也在更新,從過去只要手錶指針沒有停止工作就不拿去修轉變為如今會時時翻新、打磨,所以保養、翻新需求同步增長。”張宏光補充道。
“補證”“提質”並存
滿足行業與市場需求
張毅認為,從投資與保值增值的角度考慮,未來鐘錶市場仍有發展潛力,尤其是相對較高端、有一定稀缺性的産品。目前奢侈手錶在這方面的需求其實還沒有被很好地釋放。“但消費過程中也會有一個問題,奢侈手錶價格相對較高,市場的服務配套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説像鑒定、售後服務保養等等,都需要進行提升。目前高凈值人群不敢輕易進入這部分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第三方可信任的鑒定服務,怕假貨。這也恰恰是這個行業的一些發展機會。”他補充道。
正如張毅所言,名貴鐘錶的真偽與價值判定已不只是單獨的技術問題。完善、統一國家職業標準和評價體系事關重大。
記者注意到,名貴鐘錶鑒定師職業能力評價共分三級,而鑒定師的需求場景包括典當、司法鑒定、二手交易等,那麼不同等級或不同場景對於鑒定師的職業能力要求有何不同呢?
張宏光對此做出了解答:名貴鐘錶鑒定師雖服務於不同場景,但核心技能要求基本一致,先精準識別真偽,再評估價值。只是各領域側重點略有差異,有的崗位側重於辨假,有的則需完整估值。為此,我們將該工種起點定為高級工,設三級、二級、一級三個等級。與其他職業技能評價體系不同的一點在於,名貴鐘錶鑒定師的三級起點,也有一定門檻,需要相應的從業經驗,零基礎者無法直接勝任。“三個等級的區別在於,理論知識部分雖共用同一教材,但在實操熟練度、工具運用廣度及可鑒定表類範圍上呈階梯式提升。三級為入門門檻,面向海關、電商等日常查驗場景,其技能要求集中在國內市場常見品牌與主流表型,可借助常規工具完成真偽初篩。二級、一級及高級技師則逐級擴大品種覆蓋面,直至涵蓋全球絕大多數品牌和罕見型號,並須掌握專用檢測儀器與高精度拆裝技術。”他補充道。
他還&&,目前行業從業者呈現“兩極並存”特徵:一方面,一批從業數十年的頂尖專家已具備最高等級水準,卻因培訓與認證體系尚未完備而無證可循;另一方面,部分能力不足者卻持各類非國家證書上崗。協會正加速推進國家職業標準落地,計劃通過國家認可的培訓與評價機制,為前者“補證”,為後者“提質”,整體提升全鏈條人才素質,以滿足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提供技術支撐
讓鐘錶産業在透明與信任中更加成熟
“儘管只是一個細分工種,它的確立對整個鐘錶産業鏈的意義是深遠的。”張宏光認為。
首先有利於培養人才。在名貴鐘錶鑒定師被正式列入國家職業分類之前,中國並不存在針對這一高級技能崗位的統一標準。“而名貴鐘錶鑒定師正是典型的高級技能崗位——僅憑課堂講授遠遠不夠,學員必須掌握大量實操技能,親手拆解大量實物腕錶,逐一辨認手錶生産年代、型號、Know-How(企業專有技術)以及各部件的暗記、機心,才能練就辨真偽的硬功夫。”張宏光説。
據他所言,進行名貴鐘錶鑒定師的培訓之難,難在器材與規模。每一期課程都要準備覆蓋常見及稀有型號的樣表,少則幾十隻、多則上百隻。由於課程性質,階梯教室式的“大水漫灌”行不通。為保證教師手把手指導,班級人數一般最多只有25人,師生比大概在1比5或者1比6。另外,還難在深度。一隻機械錶少則百餘、多則五百餘個零件,任何微小替換都會影響真偽與價值判定。學員必須牢記不同年代、不同型號的暗記位置與工藝差異,才能在放大鏡下分辨出被替換的齒輪或夾板。
協會方面&&,統一的職業資格體系不僅將規範培訓與考核流程,緩解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其溢出效應還將反哺製造業:鑒定師對複雜功能機芯的深度拆解與認知,可為本土品牌的設計創新提供技術參照,進而提升整個産業的工藝水準與品牌附加值。
其次有利於明晰標準。“鐘錶鑒定與古董、珠寶鑒定等還不太相似,因為鐘錶具有功能性。比如一隻價值幾百萬元的勞力士有五六個原廠零件被替換,是否仍算原裝表?如果算的話,換了五六十個零件還算不算?只有原廠換的零件算不算原裝表?還是説別人換零件的表也算原裝表?誰來界定‘原廠件’?估價多少合適?這些尚無定論的問題都十分複雜,一兩句話難以説清,要經過權威部門審定標準。我們的職業培訓也已預留專項模塊,待國家職業標準正式發布後,對相關問題給出可操作的判定分級。”張宏光如是説。
最後有利於抑制亂象,促進行業長遠發展。國家重視高端技能人才培養,市場需求龐大,許多不良現象也乘風而起。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涌現出大量“奢侈品鑒定能力認可書”等非標證書,名稱寬泛,證書出具方多為企業機構,缺乏法律效力,有些甚至沒有公章。有些機構為電商&&的貨品出具真偽結論並加蓋公章,最後引發法律糾紛。記者在網絡&&搜索,發現許多名為“奢侈品鑒定能力培訓”的機構,但其相應資質無從判斷。
“許多人為了就業,會交一筆不菲的報名費去拿不正規的證書。我曾經參觀過某個私人培訓中心,共有6層樓。裏面一邊在培訓,一邊在直播賣貨,賣的全是二手箱包、二手鞋、二手手錶,貨品的證上都挂着‘奢侈品鑒定認可書’,這些認可書缺乏法律效力,有些甚至沒有公章。所以名貴鐘錶鑒定職業標準也事關行業的正規性。統一國家職業標準、規範鑒定流程,不僅能抑制劣幣驅逐良幣,更能為中國高端消費、二手流通、司法判例提供可靠技術支撐,最終促進整個鐘錶産業健康、透明、可持續發展。”張宏光&&。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這一國家職業標準正在緊鑼密鼓的制訂中。關於參與標準編訂,中國鐘錶協會明確&&,此次國家職業標準編訂不接受挂名。協會同時呼籲,監管部門依據相應法規和政策對違規發證機構進行清理。(記者 趙 曦 唐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