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設計&&讓漢服煥發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3 09:26:54
來源:北京晚報

AIGC設計&&讓漢服煥發新生

字體:

能像變色龍一樣隨心變色的衣服、可根據體形自動伸縮的“魔衣”、為機器人特製的“皮膚”……這些以往只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場景,如今正從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的一間實驗室走進現實。

  這間“未來工廠”便是隨北京服裝學院新近入駐張家灣的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近日,該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漢服AIGC設計&&”更是在全球未來設計大會上大放異彩,讓傳統服飾煥發新生。

  AI“算”出漢服新美學

  在這場於張家灣舉辦的全球未來設計大會上,一場時尚的漢服秀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服裝學院的學生們身着形式各異、色彩多元的漢服一一登&亮相,展示了現代漢服的創新設計,詮釋了中華服飾美學的當代藝術魅力。

  這些新款漢服,每一件都有獨到的設計和審美。其中,一款宋代仕女服顯得極為溫婉動人,外着對襟褙子,內搭對襟短衫與抹胸,下穿百迭裙外係掩裙,面料選用宋代盛行的輕薄紗羅,以天然蠶絲織造,呈現通透輕盈的質感。色彩也選用了中國傳統的淡雅風格。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助理、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主任蘭翠芹介紹,宋代仕女服是以南宋黃昇墓出土服飾為考據核心,在裝飾上進行了精準復原。

  這場驚艷的漢服秀背後,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漢服AIGC設計&&功不可沒。蘭翠芹介紹,該&&建立了中華傳統服飾歷史形制數據庫與設計語言語義圖譜數據庫,包含漢、唐、宋、明四大傳統服飾數據庫,以及現代八大設計風格數據庫,涵蓋歷代漢服的結構、形制、規範、工藝以及紋樣、色彩、材質、文化語義等。這些結構化、精準的底層數據,有效避免了通用AI模型在漢服設計中常見的形制混雜和紋飾僭越等問題,如朝代特徵錯亂、禮制符號濫用等。

  相較傳統服裝設計,漢服AIGC設計&&可大幅提升設計效率。傳統設計對設計師要求極高,需建立在對傳統服飾文化深度研究的基礎上,設計難度大,並非所有設計師都能駕馭。該&&基於漢、唐、宋、明四個朝代服飾形制研究構建數據體系,使生成方案更具準確性,創意審美也更趨多元。

  此外,依託&&訓練的現代設計風格數據模型,通過權重調節與古代風格混合,還能生成符合新中式美學的設計,從風格遷移到材質適配,進一步拓寬中華服飾美學的時代價值,推動新時代漢服産業從“數字復刻”轉向“活態傳承”。

  設計“活”的未來服裝

  在未來設計實驗室,新奇有趣的技術産品遠不止漢服AIGC設計&&。走進位於張家灣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的實驗室內,仿佛走進了未來生活的平行世界——這裡充滿未來設計與時尚美學的創新産品,設計想象力可謂是天馬行空。

  一款智能上衣尤為引人注目,其表面凸起的晶體顆粒能根據穿着者的體態動作實時變換色彩,並在不同光線角度下呈現動態視覺效果。蘭翠芹告訴記者,這是一種新型的數智生物材料,模仿了自然界變色龍皮膚變色的機制,通過納米微晶顆粒的折射和反射,實現色彩不斷變化。另一款外觀有些類似防曬服的新型材料衣服,功能富有想象力——利用新型自適應特殊材料,這款衣服能實現“智能變形”,即跟隨人們的身材體形自動變化大小。

  實驗室的設計還覆蓋到機器人領域。今年舉辦的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中,天工機器人身穿的比賽服裝就來自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與人類服裝設計範式不同,這款服裝充分考慮機器人機械結構適配性,將服裝轉化為“可穿戴的技術界面”。天工機器人服裝在設計時,實驗室團隊將面料選定為定制化防靜電、超薄型運動材料,幫助天工機器人在比賽中取得出色成績。

  科技重構未來生活圖景

  作為國家級設計創新引擎,當前,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正着力打造全球領先的設計科技集成&&,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生物基材料、合成生物技術等戰略性領域,培育兼具美學價值與可持續理念的新消費文化,構建更健康、更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生態體系,驅動京津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實驗室已建設了六大基礎設計研究實驗室,包括認知科學實驗室、人類工效學實驗室、數字設計實驗室、色彩科學實驗室、新材料設計實驗室、智能製造實驗室。研究團隊集合了北京服裝學院各個學院的優勢資源,擁有跨學科研究團隊,以設計賦能産業發展,加速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向産業化轉化應用。

  落地副中心張家灣後,實驗室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我們聚焦設計與産業深度融合創新,目標是以前沿科技重構未來生活圖景。”蘭翠芹&&,接下來,實驗室將依託副中心優勢資源,加強國際設計組織、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打造“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産業孵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讓更多創新成果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記者 孫雲柯)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