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5日是我國第十個“中華慈善日”。民政部、中央社會工作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工商聯決定,以“中華慈善日”為契機,在全國範圍啟動並持續推進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以下簡稱“五進”活動)。活動主題為“匯聚向善力量,共創美好生活”。
“中華慈善日”即將到來之際,就深入持續開展“五進”活動等主題,慈善公益報對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進行了專訪。
慈善公益報:第十個“中華慈善日”即將到來,民政部等七部門重點推出了慈善文化“五進”活動,您認為此舉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及對未來的影響?
孫 達:慈善文化“五進”活動是一次由上而下、廣泛開展的全國性慈善主題宣傳活動,其宗旨是通過文化傳播引領與推動全民慈善事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將産生巨大的現實作用以及深遠的影響。通過開展慈善文化“五進”活動,將極大提升機關黨員幹部的慈善意識,鼓勵愛心企業和企業家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助力鄉村振興推進文明鄉風建設,促進廣大社區慈善事業發展,推動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風。
慈善文化“五進”活動的意義首先在於通過專項推動,提升社會共識。一是通過政策宣講、文化展示、媒體傳播等形式,使慈善文化、慈善理念不斷融入機關、企業、鄉村、社區和家庭,進一步增強社會各界對慈善事業的認知度與參與度,進而形成“人人為善,善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二是凝聚慈善力量,促進資源整合。通過慈善文化“五進”活動的廣大覆蓋面,可推動慈善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廣大基層社區以及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傾斜,實現慈善作用與政府職能的有效銜接。
三是強化法治保障,推進透明慈善。慈善文化“五進”活動進一步強調了依法治善的重要性,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嚴格執行慈善法及相關法規,通過政策引導規範慈善行為,保障捐贈者權益,維護慈善生態健康發展。
四是激發社會活力,形成慈善熱潮。慈善文化“五進”活動通過鼓勵廣大機關幹部帶頭參加、愛心企業全面履行、社區家庭積極參與等實踐方式,形成全方位、多維度參與機制,能夠有力激發社會各界投身慈善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通過實踐,我們看到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了一大批慈善先進典型與優秀慈善項目,它們如同種子已深植在中華慈善沃土。慈善文化“五進”活動恰如春風雨露,必將使慈善事業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總會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以“慈善”命名的全國性慈善組織,至今已走過30多年歷程。總會在慈善文化“五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孫 達:30年多來,中華慈善總會廣播善念,廣交善緣,廣結善果,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全國各地500余家會員單位的全國性樞紐型慈善組織。累計籌募慈善款物價值1600多億元,實施慈善項目近300個。業已形成一個遍佈全國、規模龐大的慈善救助網絡與慈善資源網絡,為聯合實施慈善項目、傳播慈善文化、幫扶困難群眾、助力社會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30多年來,總會高度重視慈善項目與文化品牌建設,使日益豐富的項目、活動與不斷積厚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相映生輝,逐步實現了從扶貧濟困、安老助孤、賑災救援等傳統領域向教育、科技、衞生、文化、藝術、環保等更廣泛領域的發展之路。30多年來,總會創立並發展了眾多具有影響力的慈善文化品牌項目及活動,包括“慈善情暖萬家”“慈善文化進校園”“一張紙獻愛心行動”以及“中華慈善論壇”“中華慈善嘉年華”等慈善文化精品,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總會作為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被社會各界譽為中國慈善事業的“排頭兵”,先後榮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全國“5A(AAAAA)級基金會”“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華慈善獎”等榮譽稱號。總會一些慈善文化項目也被譽為“慈善的陽光、愛心的春雨”“種子項目”“基因項目”等。
慈善公益報: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過去兩年裏,關於慈善文化“五進”方面您做了哪些調研?提出了哪些提案?能否分享一兩個您在調研和提案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故事?
孫 達:我是一名慈善工作者,弘揚與傳播慈善文化是我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履職重點。
2024年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關於推進新時代慈善公益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年度重點提案。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關於切實發揮慈善事業第三次分配主導作用的提案》,又被列為重點提案,在慈善領域産生了積極影響。
最近一年多來,結合全國政協“衞生三下鄉”和中華慈善總會的慰問、捐贈、調研等活動,我們深入到全國很多地方——南至澳門,雲南曲靖;東至江蘇蘇州、南通、常熟;西至新疆烏魯木齊、喀什、和田、昆玉;北至吉林長春、松原,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通遼、海拉爾;中至河南蘭考、林縣、新鄭,江西南昌、安源、蓮花,安徽金寨等。每到一地,我們都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全面了解來自困難群眾的真實感受和慈善工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調研過程中,許多地方和調研對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更加激發了我作為政協委員和慈善工作者的責任感、使命感。
記得2023年8月,我們在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考察調研,參觀了濟南市首條慈善主題宣傳公交線路“市中慈善號”與首個慈善主題公園“石崮慈善主題公園”。公園“六亭一棧”的精巧設計和慈善宣傳,讓人們於休閒中感受慈善文化,濡染慈善氣息,效果出色。石崮慈善主題公園本身就是一個關於慈善的故事。公園建造者於祿海夫婦20餘年以山為家,耕心植善,陸續植樹40萬棵,將一座原來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公共家園。他們的艱苦奮鬥為慈善公園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我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建議要讓慈善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基層、進人心,使之成為一種大眾生活方式。
2023年11月,我們來到北京悅途集團,就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投身慈善事業、推進慈善文化等主題進行考察調研。雙方還就推進慈善與出行行業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正向正行”“向善向好”的社會影響力等話題作了深入溝通交流。悅途集團在全國各地機場車站捐建的“愛心服務區”“軍人候車區”“護航計劃實踐研學”等公益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1月,我率領總會“慈善情暖萬家”慰問組來到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市南崗區文化街道文景社區,走訪慰問了智力二級重度殘疾人趙成龍一家。趙成龍今年61歲,兒時因高燒導致智力嚴重受損,無法正常生活。此前一直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為生,後因父母去世改由弟弟負責照料起居。社區了解情況後首先將其納入低保救助家庭,後轉為分散特困供養人員。平時,社區志願者會定期前往趙成龍家中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為提高轄區高齡重度殘疾人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社區還為趙成龍家申請了適老化改造,為其量身改建了衞生間,加裝了安全扶手等無障礙設施,使其生活得到便利,安全得到保障。趙成龍弟弟更是長期犧牲了自己的生活,給予家人周到的關心照顧,共同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坎坷。雖然他們都有各自的困難與坎坷,但他們嚮往幸福生活的信念始終沒有丟失,乾淨整潔的家庭、笑對困難的精神以及對慈善幫扶的感激和感動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更加激發了我作為政協委員和慈善工作者的責任感、使命感。
今年7月,我隨全國政協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組,圍繞“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主題,在甘肅嘉峪關、酒泉、張掖等地開展調研,對慈善文化進基層、進社區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從嘉峪關市嘉恒集團智慧小區的數字化治理實踐,到酒泉市西峰鎮紅十字會基層救援觀摩教學點的應急能力建設,再到張掖市甘州區泰安社區紅十字會的公益服務創新,我們深切感受到“用社區人,辦慈善事”的治理理念正在隴原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年5月,江蘇常熟主題文化園“言子苑”開苑,我出席了開苑儀式。“言子苑”以中國最早提出“慈善”概念的“南方夫子”言子為主題,通過三大展區呈現言子的慈善思想元素和文化內涵,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慈善理念的完美融合。我們切身感到,慈善文化的魅力不僅在於持續的行動,也在於不斷完善的展示與傳播。(本文作者李濟慈,原載於慈善公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