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火熱經貿盛會“展”現中國開放活力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周文其、王文
剛剛結束北京之旅,全球高技術企業霍尼韋爾又將目光投向上海。
該企業近日於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首發中國團隊研製的智能船舶解決方案,又積極備展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過去多年,霍尼韋爾從未缺席這兩個中國國家級展會。在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看來,連年參展經歷就是公司在中國快速成長的縮影,“中國已成為我們創新和發展的核心引擎”。
開年以來,從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到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再到第三屆鏈博會,一場場由中國發起、全球參與的經貿盛會接連舉辦,內容多元、成果豐碩、熱度攀升,透視出中國的開放形象、創新活力及共享共贏的全球願景。
開放中國的“朋友圈”
本屆鏈博會上,中國“鏈”通全球的場景隨處可見:伊利展出一杯奶“從牧場到餐桌”的全鏈數智化布局;蘋果攜手三家中國核心供應商呈現創新成果;英偉達帶來與中國夥伴合作的多款機器人……
“中國的供應鏈是個奇蹟。”首次參展的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説。
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寒流,而通過一系列廣聚全球的經貿盛會,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誠意為世界注入暖流。
第三屆鏈博會,75個國家和地區的650多家展商參展;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吸引到72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境外採購商;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近4700家中非企業、3萬餘名中外朋友與會……中國“朋友圈”在一場場活動中持續擴容。
據悉,海關總署日前發布18項措施,便利境外企業來華參加11月的第八屆進博會。中國推出並優化實施過境免簽等政策,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助力經貿盛會“國際范”更足。
還有越來越多經貿盛會正發揮地緣優勢,展現各具特色的開放圖景:陜西西安,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讓千年絲路煥發新的生機;雲南昆明,中國—南亞博覽會邀請南亞客商共促區域繁榮……
5月在四川成都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上,不少外籍人士&&,西部地區已從中國開放的“後衛”變成“前鋒”。
“中國西部在可再生能源、先進製造業、物流領域蘊藏着巨大潛力,為世界各地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巨大商機。”瓦努阿圖副總理兼財長科納坡説。
創新首秀亮相中國
西門子的人工智能工業助手、特斯拉的Tesla Bot、宇樹科技的拳擊機器人……這些“黑科技”將在上海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的重要&&,本屆大會主題為“智能時代 同球共濟”,展覽面積首破7萬平方米,有100餘款“全球首發”或“中國首秀”的展品。
科技創新是近期中國經貿盛會的熱門主題。今年以來,“月壤成纖”技術及裝備、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眾多中國自主研發的前沿成果在各展會上引發海內外關注。
“在新興科技不斷涌現的時代,全球日益關注中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米雷克·杜塞克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説。
高端科技正在中國賦能千行百業:上海國際車展上,多款中國飛行汽車引領未來出行變革;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上,全電無人概念挖掘機等先進製造産品將重構産業生態;中國醫學裝備大會上,質子治療系統等國産醫療裝備有望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穿梭在一個個科技感十足的會場,“全球科技共同體”的概念生動可感。第三屆鏈博會首設創新鏈專區,探討如何攜手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4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將出席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
“期待會議在全球治理問題上實現三個目標:共促團結、共謀發展、共商行動。”中國外交部人工智能事務協調員孫曉波説。
中國機遇世界共享
來自新西蘭的太平洋羊駝家紡集團近日與第六屆消博會簽訂首份合同,成為“一號參展”品牌。
作為五屆消博會“全勤生”,該集團與中國多家商場、酒店及電商建立合作。“我們的展&越來越大,消博會也越來越好!”集團董事長胡濤説。
中國發起的多個經貿盛會已成為重要國際公共産品,促成一次次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第三屆鏈博會,簽署協議、達成意向超6000項;第五屆消博會,供需對接活動意向簽約額約920億元;第137屆廣交會,意向出口成交額254.4億美元……
火熱的洽談與簽約中,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投資中國、共贏未來”成為全球共識。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崔凡認為,近年來中國各大展會有力推動了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拓展全球共贏發展新空間。“具有超大市場規模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廣闊的機遇。”
未來幾個月,還將有多場經貿盛會陸續啟幕:北京,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有700余家企業機構意向線下參展;福建廈門,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資本項目對接館將匯聚6000多個境內外項目;上海,第八屆進博會吸引170家企業和27家機構成為參展八屆“全勤生”……
“我們必須趕上這趟車!”在2025北京CBD論壇年會期間,英中商業發展中心主席約翰·麥克利恩跟與會商業人士分享投資心得時如是評價“中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