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鄉村綜藝節目持續引發關注。熒屏上的鄉村圖景,已成為廣大觀眾感知鄉村發展、寄託鄉土情感、獲取“三農”信息的重要窗口。然而,伴隨着這股創作熱潮,關於其懸浮的爭議始終不斷。如何讓鄉村敘事真正“接地氣”,成為行業亟待破解的命題。
“田園牧歌”式想象與鄉村真實面貌的內在錯位
要找到鄉村綜藝節目懸浮的根源,需從其兩條發展脈絡談起:一條是立足本地、服務“三農”的實用路線,另一條則是滿足都市觀眾的“田園牧歌”式想象。
在鄉村綜藝節目發展的早期階段,其核心功能是為農業服務。當時,電視作為傳遞國家政策與農業信息的重要媒介,承擔着助力“三農”工作的社會責任。以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為代表的專業&&,推出了《鄉村大世界》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欄目。這些節目聚焦政策解讀、市場動態與實用技術推廣,形成了內容紮實、功能清晰的傳播體系,切實為廣大農民提供組織生産、獲取信息的重要參考,成為他們田間地頭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如今,這類以服務為宗旨的節目形態仍在延續,並衍生出通過“綜藝+”、直播帶貨等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內容。這種創新初心可嘉,但其中一些嘗試將對鄉村發展方向的探索,簡化為一個項目。這種將複雜發展議題包裝為簡單娛樂敘事的做法,本質上就是一種形式的“懸浮”。
我們今日所討論的懸浮爭議,更多源於由都市視角建構並主導的另一條發展脈絡,即“田園牧歌”式想象。隨着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慢綜藝的興起,鄉村綜藝節目的主流受眾從農民轉向城市居民,節目核心訴求也從服務“三農”為主,轉向提供精神慰藉的情感消費為主。在部分創作者眼中,鄉村不是需要被真實理解與服務的對象,而是可被挖掘和消費的文化資源。他們依據自身對“田園”的想象和市場的需求,去篩選、裁剪甚至重構鄉村圖景。
然而,“田園牧歌”式想象創作內在的敘事邏輯,與鄉村生活本身連續、緩慢且高度依賴自然周期的真實節奏之間存在着矛盾。為順應都市觀眾的觀賞習慣與情感需求,創作者常將鄉村生活重塑為一系列緊湊且可預期的情節單元。節目中,今天挖筍、明天插秧的任務設置,往往脫離真實的農時節律;上午種地、下午游戲的流程安排,也將不同場景與邏輯的行為強行拼接,導致整體敘事顯得生硬違和。這種製作方式實質上是將漫長的生長周期壓縮為轉場鏡頭,把複雜的農耕操作簡化為輕鬆的體驗任務。對鄉村時空的切割與重構,不太符合農業生産生活的規律,使節目呈現的景象與鄉村現實之間産生了難以忽視的隔閡。
視覺呈現奇觀化與人物主體失焦的雙重困境
鄉村綜藝節目敘事內容的簡單、空洞,不符合常理,往往與視覺呈現的“奇觀化”相伴而生。一些節目高度依賴既定劇本,導致內容缺少真實的肌理與獨特的地域辨識度。為彌補這種內在的貧乏,部分創作者轉向追逐短期流量與話題,刻意將鄉村包裝成充滿奇聞逸事的“異域”。這進一步加深了作品與現實的隔閡。
還有許多鄉村綜藝節目執着於營造唯美畫面,旨在迎合都市觀眾對鄉村的詩意想象。久居城市的人們承受着快節奏生活的壓力,渴望通過熒屏尋得一處安放焦慮、寄託鄉愁之所。他們期待獲得安全且愉悅的視覺體驗,在心理上完成一次無需代價的精神返鄉。然而,部分創作者誤將這種期待理解為對“完美田園”的渴求,因而在節目中過度過濾現實,剔除了泥土氣息、勞作艱辛與生活瑣碎,只留下經濾鏡修飾、精心構圖的青山綠水與古樸院落。這種對鄉村的過度美化因與真實經驗嚴重脫節,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懸浮之感。
鄉村綜藝節目對“人”的形象塑造面臨着另一種偏離,即主體的失焦。在一些節目中,真正扎根於土地、承載鄉村生活經驗的農民形象被邊緣化為背景或功能符號,而明星嘉賓則始終佔據敘事核心。這些明星以“體驗者”或“游客”身份介入鄉村,其參與本質上是短暫的。他們按照預設流程完成游戲、打卡等任務,模擬克服困難的過程,卻無需承擔真實勞作的生活責任。這種創作框架,實質上是將鄉村變成了明星展演“人設”的舞&。當“過客”的表演邏輯取代了“主人”的生活邏輯,節目中所有關於成長與感動的敘事便因缺乏真實的根基而顯得浮誇和矯情。這種深層的視角錯位,不僅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更將鄉村綜藝降格為披着田園外衣的明星真人秀,失去了觸及現實的力量。
真實質感、勞動敘事與文化表達的融合實踐
在短視頻與直播日益普及的今天,觀眾習慣了更為粗糲、即興的真實表達。媒介環境的變遷,極大提高了他們對內容真實性的辨別能力,使其能夠輕易識破綜藝節目精心設計的劇本痕跡。觀眾的審美期待也從淺層的“獵奇”轉向深層的“共情”。他們不再滿足於觀看明星在鄉村蜻蜓點水式的體驗,而是渴望理解土地與農民的真實處境。鄉村綜藝節目要回應觀眾對真實性的高階需求,就得破解鄉村綜藝懸浮之困,讓節目創作扎根土地,從鏡頭到敘事都浸透田野的呼吸與鄉村的脈動。具體而言,應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真實的生活質感,即不回避勞動的艱辛、生活的瑣碎,同時捕捉人情的質樸與溫潤;二是厚重的勞動敘事,通過完整呈現農業生産環節,讓觀眾真切感受創造的價值與尊嚴;三是鮮活的文化表達,深入鄉村肌理,展現方言、習俗、節慶等承載的獨特地方性知識與文化密碼。
要實現這樣的內容呈現,關鍵在於創作心態的轉變,即從刻意地“製造看點”到真誠地“發現真實”。創作團隊需要長時間駐紮農村,以拍攝紀錄片的耐心與誠意替代工業化的速成模式。這意味着減少對預設劇本的依賴,避免設置過多牽制嘉賓和觀眾、只為推進流程的環節與任務,轉而將主導權交還給生活本身,在深入當地生活過程中,與農民建立真誠的情感連接,在共同的勞作與相處中捕捉那些劇本無法編撰的細節。讓鏡頭從“觀察者”變為“參與者”,真正觸及鄉村生活的肌理,讓“泥土氣”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來。《種地吧》的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有力印證。節目將鏡頭對準土地,採用近乎笨拙的紀實手法,用近200天時間,記錄一片土地從種植、澆灌到作物成熟歸倉的全過程。節目中沒有明星,只有農人。十位年輕人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展現出真實而動人的“人格”本色。這種對自然規律與創作規律的雙重尊重,實現了對懸浮敘事的有力回應。
扎根土地不僅可以通過體力勞作來實現,還可以通過鮮活的文化表達來實現。在這方面,《嚮往的生活——戲如人生》展現了一次值得關注的轉型探索。它以“戲劇”為切入點,在烏鎮水鄉開闢出一方排練場,忠實呈現一群戲劇人在此間認真生活、排演話劇的日常。節目中,嘉賓們時而沉浸於劇本圍讀、即興表演等藝術創作,時而投身於種植、烹飪等日常勞作,將戲劇的想象力與鄉村的生活場景自然交融。這種呈現讓鄉村生活不再是單調的重復,而是與志同道合者共處、共創的過程,從而激活了鄉村作為文化場域的深層活力。(作者:高鳴,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