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值破25000,微博綜藝熱播榜排名第一,抖音全年喜劇綜藝排名第一,截至10月24日,燈塔全網正片播放市佔率已連續27天雙榜排名第一,《喜人奇妙夜2》以一系列高熱度數據強勢進入大眾視野。
自開播以來,由騰訊視頻、米未聯合出品的《喜人奇妙夜2》屢次引發全網熱議。當一檔喜劇綜藝以現象級表現進入白熱化的第三賽段,觀眾所見的便遠不止是數據的亮眼。正如喜人土豆和呂嚴在作品中所説:“喜劇是目的不是手段。”進入第三賽段,觀眾看到的已不僅是單打獨鬥、比賽競技,更多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喜劇演員在舞&上互相攙扶,凝聚成合力。
正是這份純粹到極致的熱愛,讓《喜人奇妙夜2》悄然完成從“我”的競技,到“我們”的共創的蛻變,共同勾勒出當下喜劇生態中最溫暖,也最有力的圖景。

《夜宴》

《安可》

《拆彈專家》
從“一起演”到“一起活” 讓每個角色發光
第五期節目中,一個場景引起了觀眾的注意:在作品《夜宴》落幕時,所有演員錯落站立,以姿態與神情復刻出了《韓熙載夜宴圖》。這個充滿儀式感與衝擊力的畫面不僅是一個作品的收官,也是一種創作理念的凸顯——群像喜劇,正以前所未有的質量與完成度在本季舞&上大放異彩。
在社交&&,如“太喜歡群像喜劇了,每個人都有特點”一般的評論頻頻出現。群像喜劇為什麼總是能抓住觀眾的情緒?優秀群像喜劇的魅力不在於某個角色單方面“碾壓”,而在於每個角色都能擁有自己的人物弧光,並在細膩的互動中産生默契和化學反應。當角色真正“活”起來,作品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夜宴》中,這種力量體現得淋漓盡致。故事將背景設定為改編還原《韓熙載夜宴圖》的場景中。在開端,大部分角色就已通過&詞和互動展現出鮮明的性格特徵。隨着情節推進,每位角色都通過與畫師的互動擁有了重要戲份和小高光,在保持人物合理性的同時,讓整個故事更加完整流暢。
作品《拆彈專家》則採用演員輪流上&的方式,依次與作為主線人物的教官互動,使每個角色在舞&上成為一個獨立單元,充分展示形象,而每個角色的獨立戲份又彼此關聯,共同推動故事走向反轉,交織成一部笑中帶淚、張力十足的群像戲。這也是群像戲的本質之一——角色的魅力在於互動和制衡,不同角色的特質共同構成喜劇衝突。
當然,群像戲不代表只專注於深度和張力,也可以聚焦在純粹的快樂上。《安可》就是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輕鬆愉快的作品。它沒有龐大的敘事和複雜的人物關係,只是將場景置於演唱會觀眾席,通過角色間的肢體動作與互動,展現陌生人之間的巨大善意,以及日常生活中溫暖明亮的瞬間。
《技能五子棋》更是將純粹的快樂貫徹到底。作品中每個角色都具有很強的功能性,而整個作品的怪誕、魔性氛圍,是由每一位演員風格鮮明的表演和默契的歌舞配合共同構建的,缺一不可。這也為喜劇創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不必承載深刻,只需共享快樂,當一群角色共存於一個作品,也能有屬於每個人的亮點。
因“愛”重逢 群像背後是相互成就
為何能形成如此動人的群像?答案深藏於舞&之後,凝聚於一個個充滿信任、善意與共同目標的創作集體之中。優秀的群像喜劇,必然是健康團隊關係的最終呈現;舞&上每個角色都能閃耀,正是因為舞台下有一群人願意彼此支撐。
例如節奏輕鬆的《安可》就是由演員們共同打磨而成。在《安可》的前採中,演員李飛提到,這是一個顛覆他喜劇創作理念的作品,編劇是全體演員,原本以為不能成立的點子,在一人一句推演&詞和動作的一個晚上成型,在互相碰撞中探索喜劇新的可能。又如《天放的方舟》,匯聚了觀眾的聲音,把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揉進喜劇。
喜劇《與神同行》則是喜人互相托底、圓場的具象體現。在劇情推進初期,作為作品結尾重要道具的船帆意外掉落造成舞&事故,佔據了大部分舞&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喜人都在最短時間內思考對策,臨時調整舞&走位和上場位置,最大程度地做出配合,只為呈現一個完整的舞&。
而支撐這些喜劇演員的內核來源於熱愛。正如《與神同行》中喜人和“觀眾不代表”反復強調的“戲比天大”——因為熱愛喜劇、熱愛舞&,他們不願中途破壞演出完整性,也正是這份熱愛讓他們願意攜手重來,將更完美的作品呈現給觀眾。
同樣,對於喜劇的熱愛也讓演員們甘願堅持。《技能五子棋》的誕生就是對看似“無用”觀點的堅守。該作品在過去一年的展演中多次因過於天馬行空而反饋一般,但主創憑藉對“無用”快樂的堅守和信念,相互鼓勵,最終將作品搬上舞&。正是這種對喜劇的熱愛,讓他們將天馬行空的想象變為現實,成就了如今大熱的喜劇作品。
基於團隊協作和熱愛,觀眾才得以在《喜人奇妙夜2》中看到難得一見的景象:激烈的競爭固然存在,但溫暖的互助更是底色。當馬旭東、宗俊濤等“喜人好友”以助演身份回歸,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經驗,更是“我們在一起”的精神支持。這也是喜人在舞&上的底層邏輯,他們的共同對手不是彼此,而是“不好笑”;他們的共同目標則是“讓喜劇被看見,讓喜人被看見”。
喜劇群像 為行業注入可持續生命力
從群像喜劇到喜劇群像,這種轉變所帶來的遠不止幾部精彩的作品,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一條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
一方面,第二季節目的內容模式改變了喜劇的價值評判體系,拓寬了産業的寬度和審美的包容度。當成功的定義不再局限於個人魅力時,各種曾經邊緣化的喜劇風格和人才便獲得了破土而出的空間。無論是《舊警察故事》所代表的社會觀察與結構性巧思,還是《技能五子棋》所追求的純粹無厘頭快樂,抑或《新默劇》進行的打破常規的形式探索,在群像模式下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和知音。這種包容性為編劇、導演、特色演員等各類喜劇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職業路徑,鼓勵更多喜劇從業者創新而非跟風模仿,為行業的長期繁榮儲備了多樣化、可持續的人才資源。
另一方面,第二季節目不再聚焦於打造單個的“喜劇明星”,打破了高效但抗風險能力弱的“造神”邏輯。在第一賽段後,淘汰的演員依然可以用助演的身份回到舞&,這一賽制得以讓更多演員通過群像戲走入觀眾視野。節目用共創作品和舞&磨煉編劇、導演、特色演員等多元人才,打造共生共長的生態,實現從“造星”到“育林”的改變,使喜劇的生命力建立在更堅實、更廣泛的團隊創作力和人才厚度上。在業內看來,這是一種更具韌性的發展方式。
而這兩種特性最終將打造“一人成功,眾人同喜”的“創作共同體”文化生態。在後&鏡頭中,某位喜人憑藉某個角色或作品獲得滿堂彩時,周圍同伴會發自內心地歡呼與喜悅,甚至衝到&前和他擁抱。這看似簡單的一幕揭示了喜人寶貴的特質——存在健康的競爭,但合作與互助是更堅實的底色。這種氛圍源於共同使命感:“讓喜劇被看見”。當一個行業的人才能夠相互成全、知識共享、機會共創,便能形成強大的人才凝聚力和創造力,從而吸引更多新鮮血液加入。
“喜人”開創的“新喜劇時代”正滾滾向前,而“喜劇群像”所踐行的集體創作、人才共生、生態培育等邏輯,正是應對時代變化的極佳策略。這不僅是喜劇的力量,更是人的力量,這種力量最終將引領行業,實現讓喜劇藝術和每一位心懷熱忱的喜劇人都被時代真正看見的願景。 文/李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