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影演員劇團外墻改造而成的電影藝術家肖像浮雕長廊揭幕,上影演員劇團幾代人在浮雕墻前留影。
“這是我們電影的福地,也一定是將來的網紅打卡地。”站在永福路52號上影集團的白色小洋樓前,演員潘虹説自己的底氣來自深厚的文脈。“這裡是上影集團的文學部總部,幾代人演的所有電影每一個字都出自這裡。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這裡不是網紅打卡地,不是將來所有人嚮往的地方?”這位土生土長的上海演員説,沒有到過這片街區,就不知道上海電影的發源地在哪。
昨天上午,首個集電影藝術、電影産業、消費體驗等於一體的“梧桐影巷”——徐匯區武安電影街區正式啟幕。這是中國電影誕生雙甲子之際,屬於上海電影之城最新的一筆。在這裡,市民游客不僅能邂逅上海電影的前世今生,也能通過各類“電影+消費”場景解鎖各自的電影生活方式。
百年文化積澱
武安電影街區由武康路、安福路、烏魯木齊中路、淮海中路等歷史名街交匯而成,面積約0.4平方公里。信步可達的區域裏,現在有海內外年輕人熟悉的“宇宙街拍中心”,而追溯到中國電影誕生的120年裏,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電影人之家。
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上百位電影藝術家曾工作生活在這片區域,其中,趙丹、秦怡、孫道臨等家喻戶曉的老藝術家留下了深入人心的銀幕形象。武康大樓、玫瑰別墅等50余處電影相關建築屹立街區,上影演員劇團等九家影視演出機構在此蓬勃發展。這兩年,《愛情神話》《喜歡你》等上海主題電影佳作也在此取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光影藝術氣質,讓武安街區當仁不讓地成為上海首個電影主題街區。
去年6月,上海市電影局發布《弘揚城市精神,打造電影之城——上海市電影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得到了中共徐匯區委宣傳部、徐匯區文化旅游局、湖南街道黨工委的積極響應,電影街區打造計劃由此開啟。建設電影街區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夠將街區內的電影資源用各種有創意的、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所喜歡的方式生動展現出來,把散落的電影元素有機串聯起來,通過“硬體上的微更新”“軟體上的深治理”,將電影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展示電影的魅力和光彩。如今,小而美的“梧桐影巷”終於完成建設,這不僅是城市空間的更新,更是一種文化、生活與消費融合的新模式探索。
從城市微更新到光影賦能街區
據介紹,武安電影街區建設是一次全新的“電影賦能城市更新治理”探索。在點位建設推進中,注重將電影基因融入城市的微更新改造,硬體建設上不搞“大拆大建”。
作為街區內重要地標,上影演員劇團外墻改造而成的電影藝術家肖像浮雕長廊正式揭幕。劇團所屬的秦怡、白楊等7位著名藝術家的浮雕亮相,引來居民、游客駐足品味。復興西路永福路口的電影時光主題花園擺上了電影道具和電影街區標識供市民打卡。周璇舊居門頭、張樂平故居等12個點位在微更新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電影元素呈現於街區細微之處。
為不斷豐富電影街區文化內容,提升街區電影文化濃度,演員潘虹、周野芒、佟瑞欣等受邀成為首批“電影街區星推官”。佟瑞欣&&,電影街區煥新不僅是對老藝術家精神的傳承,更促進了電影文化在街區內與市民公眾的交流,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的一位老先生激動地寫了一封給自己的信,用郵戳來紀念演員劇團浮雕長廊落成這一特殊時刻。
星推官米蓮娜將繁華的武安街區與她成長的法國巴黎街區以及全球的電影街區做比較,最大的共同點是都擁有“電影感”的風貌與氣質,她特別期待街區能帶來更豐富的社交消費體驗。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劉海波教授也是首批星推官之一,他覺得電影之城的定位和建設為上海電影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今天通過電影街區的打造讓這一IP更具象、生動、立體,相信這一切都將不斷擦亮上海電影的金字招牌。
在電影街區,電影與街區雙向奔赴,街區為電影提供了影院外的展示空間,光影藝術為街區加持賦能。伴隨電影街區亮相,嶄新的“電影街區共治委員會”也在湖南街道成立,105家成員單位將共同搭起資源聯動的橋梁,推動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街區的消費能級。據悉,區域內近200家新消費企業將圍繞電影主題,積極開拓新型消費場景。打造“電影+書店”“電影+餐飲”“電影+演出”“電影+展覽”“電影+體育”等新消費業態,推出4條電影主題打卡路線,推動電影IP與文創、潮玩、娛樂等領域跨界聯名。(文匯報記者 王彥 實習生 劉天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