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願軍:浴血和平》劇照。

《震耳欲聾》海報。

《窗外是藍星》劇照。
以上圖片均為片方提供
這樣的“名場面”令人動容。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片尾,12位志願軍老戰士的名字緩緩浮現,他們的平均年齡超過90歲。一位觀眾在短視頻&&上留言:“看到老英雄的名字,影院裏都是抽泣聲。”宛若一場網絡接力,素不相識的人們“曬”出一張張志願軍戰士的照片,他們是“俺爹”“外婆”“爺爺”“我外公”,銀幕上是他們的無悔青春,屏幕外,淚水盈滿眼眶。
浩渺宇宙與人類文明的碰撞震撼人心。在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的掌鏡下,《窗外是藍星》的紀實鏡頭如溫柔目光,將遼東半島、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幹沙漠、山東半島、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阿拉伯半島、埃塞俄比亞高原等“藍星”上人類文明的坐標一一“撫”過。一位巴西觀眾感慨:“看完電影,我更加理解了人類為探索宇宙付出的努力與勇氣。”
你可能還“刷”到類似“《震耳欲聾》手語教學慢速版”的短視頻,記住了“報警”“救人”等簡單易學卻在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手語,了解到全國有2000多萬聽障人士和80多萬律師中手語律師卻只有不足30人的現狀。留言區裏,有網友説:“這才是電影的意義。”
説得多好啊!電影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票房數據,更在於長久駐留觀眾心裏,擔當起文明的記錄者和傳承者;也不僅僅在於大銀幕上的高光時刻,更在於由大銀幕連接起更廣大的人群、更遼闊的地域和更深遠的未來。
截至10月8日,全年電影總票房已達437.89億元,同比增長18.98%,比2024年全年總票房超出12.87億元。這份成績單由《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南京照相館》《731》《浪浪山小妖怪》《捕風追影》等一部部國産新片和海外電影共同書寫。數據的背後,有國産電影值得肯定的進步,是觀眾對國産電影品質的認同和鼓勵。
也要清醒看到,當前國産電影面臨一系列新命題:習慣了碎片化信息的觀眾,接受電影這一“長敘事”的耐心從何而來?面對眾多便捷且低廉的娛樂方式,眾多沉浸感更強、更具社交屬性的文化消費,電影不可替代的優勢何在?……電影供給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缺不缺、夠不夠,而是好不好、精不精,能不能精準匹配觀眾不斷變化的需求。
近期涌現的優質電影,給我們帶來一些 啟發。
“文者,貫道之器也。”一部電影的價值,首先由其所傳遞的價值觀所決定。《南京照相館》書寫7個普通人“威武不能屈”的抗戰史詩,傳遞“團結守護不能忘卻的歷史真相”的主題。導演申奧篤信,電影就是一個時代的影像見證,創作者必須謹慎對待歷史觀的表達。《志願軍》三部曲創作了5年,在2023—2025年國慶節接續上映,許多年輕人追了3年。一名小學生嚮導演陳凱歌建議:“《志願軍》如果有第四部,應該叫《志願軍:開創未來》。”儘管面對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格局,儘管面對線上與線下、空間敘事與時間敘事、無限的信息流與有限的注意力之間的激烈競爭,共同的記憶、情感、夢想與追求,依然是廣大觀眾在審美上的最大公約數,依然是好故事覓得知音的秘訣所在。因為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才是真正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
“不日新者必日退”。電影要“破圈”,創意要率先“破圈”。《西游記》一次次被改編,人人心中都有一支取經隊伍。《浪浪山小妖怪》為“西游”找到新的打開方式,以“小人物”視角、全新敘事架構,讓當下觀眾找到了自己。《唐宮夜宴》由舞蹈IP衍生為我國首部擁有“龍標”的虛擬現實電影,在海外多個國家及地區展映。借助VR設備,觀影者“走進”盛唐宮殿,沉浸在觸手可及的場景中,與詩詞、歌舞、建築等傳統文化交互。時代在變,觀眾對精神文化産品的喜好和需求也在變,但電影最本質的藝術規律沒變,電影創意植根社會實踐的創新法則沒有變。因為電影也是“人類知識的總和”,與科技進步、社會變遷同步的電影,與觀眾同呼吸的創作者,自會擁有層出不窮的創意。
一部電影,已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跟着電影去旅游”“跟着電影品美食”“跟着電影做科普”……電影,成了新的流量入口,成為推動消費串珠成鏈的重要一環。從上海國際電影節到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從暑期到國慶假期,“票根經濟”成為消費新引擎。電影《浪浪山小妖怪》授權衍生單品超800款,線下展覽、主題快閃餐廳等實景娛樂項目延續至消費市場。《羅小黑戰記2》全國1000家主題影城快閃店及線上商城售出超14萬件周邊衍生品,北京朝陽公園旗艦快閃店10天內總體客流量超過15萬人……“電影+”推動電影産業從傳統的票房經濟向多元消費生態不斷進階。
120年前,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在北京前門的豐泰照相館裏。這部與國粹京劇結合的戲曲片宣告,中國電影一經問世,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20年後,我們更加確信,中國電影之所以不一樣,關鍵在於中國故事的不一樣,中國電影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作為“文化名片”的電影,生動展示國家民族的形象;作為“文化底片”的電影,顯影歷史文化的傳統;作為“文化芯片”的電影,刻印民族精神的密碼。
一部電影,就是一顆文化種子。14億多的觀眾,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在這一切的滋養下,一顆顆文化種子必將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纍纍碩果。(任姍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