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要繼續打好文化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1 09:02:34
來源:人民日報

動畫電影要繼續打好文化牌

字體:

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第一部)海報。資料圖片

  從暑期檔到國慶檔,國産動畫電影熱力連場。先是暑期檔,《浪浪山小妖怪》兩天票房破億、累計票房破17億,《羅小黑戰記2》戰績超越前作,顯著提升IP含金量,《聊齋:蘭若寺》以極致美學呈現“至情超越生死”的中式浪漫;再是國慶檔,《豬豬俠·一隻老豬的逆襲》實現少兒IP轉型,努力吸引全年齡段觀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試圖重構三國史詩,在大開大闔中展開歷史想象。

  可以與之對照的是,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動畫發展報告(2025)》顯示,動畫電影邁入“全民消費”新階段,青年創作力量成為驅動內容進化的重要引擎,融合傳統與當代的中國動畫美學正在形成。

  無論從市場體感還是從産業研究上都能看到,中國動畫的強勢崛起有一個重要原因:打好了文化這張牌。動畫以視覺呈現為主,高度依賴技術,若是從經濟效益短平快的角度,很容易將關注點落在市場拓展上,滿足於娛樂性供給,但這些年來中國動畫讓觀眾最感提氣的,就在於它守住文化內核,在美學意境、文化價值和人文關懷等多維度上突破創新。

  文化內涵讓視覺奇觀有了美學深意。《聊齋:蘭若寺》5個單元的美學風格截然不同,“嶗山道士”單元首創國産動畫毛氈材質,構建雲霧仙境,“蓮花公主”單元採用水彩暈染技法,打造如夢如幻的蜜蜂王國,“畫皮”單元以三維建模擬FangSong畫絹本肌理,畫皮妖現形的鏡頭平均每幀渲染都要耗時數十小時。傳統繪畫、民間工藝與數字技術相互激發融合,呈現出讓觀眾過目難忘的中式美學。這些畫面不只是視覺奇觀,更承載着文化記憶和精神內涵。

  文化內涵賦予技術創新以人文溫度。《三國的星空》(第一部)以數字技術高精度還原東漢三國時期的甲胄形制、陣法排布、古戰場地貌及禮儀規範,再現曹操討董卓、迎天子、戰官渡等歷史事件,但在磅礡的視聽語言之外,讓觀眾沉浸其間的還是主題意旨,是時代洪流中個人的使命、選擇與信念等深層命題。正是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這種文化思索,遙遠的歷史才變得可感可知。《浪浪山小妖怪》對水墨動畫的傳統進行了創造性轉化,通過行雲流水的技術呈現,把當代年輕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悲歡刻進故事,讓作品超越了單純的娛樂屬性,成為社會情緒的表達載體。

  文化內涵還是中國動畫走出去、贏得世界目光的重要支撐。動畫是“造夢的藝術”,也是溝通心靈、聯結不同文明的藝術。長篇動畫《京劇貓》由中日兩國團隊合作完成,融合了京劇的程式動作與浮世繪的美學風格,既葆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又創造出國際觀眾能夠理解和欣賞的藝術語言。該片在日本播出後,帶動相關漢語學習APP下載量激增。中俄合作的《熊貓和開心球》則讓中國友誼大使“熊貓和和”與俄羅斯家喻戶曉的“兔小跳”同&,實現了中俄文化元素融合,衍生表情包在俄羅斯社交&&VK下載量超2000萬次。這些案例告訴我們,越是扎根深厚的民族文化,越能産生跨越國界的共鳴。

  據《中國動畫發展報告(2025)》,目前全國動畫相關企業超過19.8萬家,成立5—10年的企業數量佔比超過六成,成為産業發展中堅力量。越來越多的企業由“單打獨鬥”走向“兵團作戰”,項目協同能力躍升,僅《哪吒之魔童鬧海》就有138家企業參與聯合製作。這樣的合力掘進之下,更需要找到文化深度與市場熱度、傳統賡續與當代創新、民族特色與國際表達之間的平衡,潛心挖掘中華文化精髓,持續探索深度敘事和風格創新,讓作品既承載文化的厚重,又傳遞藝術的靈動。

  (孫芊芊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